为老师量身定做的孩子
从教二十多年了,我总有一种感悟: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是为了哪个孩子量身定做的!老师只能在有限的能力里做个引领者和指挥者,唤孩子自醒。那会不会有孩子是专门为老师量身定做的呢?我想李思焓大概就是吧!
李思焓是我很喜欢的学生之一,虽然她是我的学生中很普通的一个女孩子,我在简书里写过这个爱阅读的女孩。我还是会问学生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的四个解释,她依然铭记于心: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老师一问,她总能脱口而出。
我有一句“口头禅”:老师叫不醒一个装睡的学生,我只能教能教的孩子。不知道是世风日下还是人心不古,装睡的人越来越多,叫不醒的人越来越多,老师只能在有限的能力里孜孜不倦地“呼唤”,李思焓大概就是按照这四个标准慢慢长大,长成“为老师量身定做的孩子”。
有一天午默时间,学生们早早进教室默写古诗词,由于时间太短,第一节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有很多人没写完,老师先让他们排好队去上体育课。排队的光景里我看到操场遗落的一把畚斗,便把它捡拾到班级,却见班级卫生角的两把拖把平躺在地上……
一场猝然而起的“阳谋”由此滋生,我何不在此处设下一场“素养”考试。此前反复教育他们办事有头有尾,劳动工具如何取如何放;此前反复教育他们不乱丢垃圾,因为垃圾堆里养不出状元和将军;此前反复教育他们热爱班级,维护集体荣誉;此前教育他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此前反复教育他们“为学先为人”,老师更看重人品……此前的教育虽反反复复,复复反反,但很失败的!
若没有人扶起“躺平”的拖把,我大概也是认为“司空见惯”吧!第二节课上课前,我做了检查,意外的发现了“躺平”的拖把归队了。也许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太过疲惫,让我们忽略了去感受日常里的“小欢喜”,归队的拖把让我感到畅快,可能通过这场“阳谋”测试的只有一个学生,但“他”必定是为老师量身定做的孩子。
只要有一个孩子眼里有光,我就能孜孜不倦;只要有一个孩子人间值得,我就能兢兢业业!我借着机会又一次反复教育他们时问了他们是谁让拖把归队的,他们说:“李思焓!”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