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时空观念下看我对“书”态度的变化,它既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也能折射出我人生观的变化。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书在我眼里就是奢侈品。那时候,全村只有我一同学有两本童谣绘本,那两本书曾经就是我们全村孩子追捧的“明星”。那时我们最快乐的事情除了掏鸟窝就是读这两本童谣绘本。到了小学,复习资料首次进入我们的视野,那时候卖复习资料的书贩还是背着包挨家挨户卖的。记得书贩卖的数学资料要1.2元,母亲不买,让我好好学教材就可以了,我一直苦苦哀求,最后是邻居阿姨苦口婆心劝我妈才给我买下的。 到了高中以后,家里经济逐渐比较宽裕,我想买书已经不再是什么奢望。只要为了学习,我有足够的钱可以买书。那时书在我眼里是工具,它是我提高成绩必不可少的工具。或者说,它就是我圆梦大学的工具。我买数学资料为的是提高数学成绩,我看《三国演义》等书籍为的是摘抄经典,等写作文的时候能直接用上。
书的作用是什么?用宋真宗赵恒《励学篇》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来概括一点都不为过。当时的人们普遍这么认为,甚至今天的人们也如此看待书,这已经是一种共识,一种错误都不会觉得尴尬的认识。
工作以后,书逐渐成为了我的朋友。我不再把它当作奢侈品,因为我有足够的钱买书。当然,我并不是想说我一个普通教师很富有,而是因为我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省下来的钱也可以满足我买书的需求。我也不再把书作为工具,因为做教师不怎么考试,就连大家最关注的评职称都和读书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所以书已经无奈的失去了工具的价值。这个时候,书的命运只有两种:走出人们的视野或者换种角度重新认识它的价值。
我和书再续前缘其实也是偶然的机会。那时年轻气盛的我不满现实命运的安排但又无能为力。你有看不透的人心和读不懂的人情世故,而我偏偏又是一个爱说出真相和一问到底的性格。这在社会上是会吃亏的,但是在书的世界里这恰恰是一个优点。
所以我是一个很适合读书的人,因为我最喜欢和书“较真”,所以我学有所获;但是我不敢和人太较真,那样我会“伤痕累累”。于是我果断选择躲在书的世界里,因为我知道:书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间冷暖;最难读的不是书,而是人心和人情世故。所以不妨学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