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后山上的熊瞎子、野猪一直都是传闻,只有羊倌自己说里看到过,一直以来没有人把这话当回事,只是大家都象征性的注意着,说是轮流巡山,实际无非就是轮到你去巡山了,从家里炕上睡换到山上凑活一宿。
直到今天这事出了,所有人后脊背一紧,顺着后脖颈一股凉气贯彻全身。每个人都庆幸昨儿个黑夜可不是我,万幸啊!
老高独自快步回到家中,进门便把孩子们招呼过来:“立仁,叫你姐姐妹妹都出来!”
“哦!”堂屋进门左手边就是锅灶,一个男孩子刚点着柴火,准备烧火。听到父亲的吩咐,忙起身进到里屋。
老高站在堂屋正中,双手背后,低头不言语。
“鞑、鞑。”里屋挨着走出来三个姑娘,最小的看着也就三四岁的样子,还在一个姐姐的手里牵着。立仁站在姐妹们身后,没说话。
“嗯!”老高没有抬头,应了一声。
“立青,你是老大,把弟弟妹妹们照顾好,我这几天晚上有事回不来,你们没啥事就别出门,把门锁好!”老高抬头看着眼前的大女儿,语重心长的安顿着。
“知道了,鞑!您去哪呀?”立青看着老高问。
“这你别管了,你妈这几天不舒服,你今天晚上就睡西屋,有事好照顾你妈!”老高继续嘱咐着!
“立仁,你是男人,家里有事要冲上去,有事跟你姐姐商量,我不在这个家,你就是顶梁的,明白吗?”
“嗯!”立仁话不多,看着父亲坚定地点了点头!
“别的没了,把立英看好了,别瞎跑。你妈想吃啥你们看着做!”老高说着看了一眼立青身边站着的小不点。
“知道了,鞑鞑。您放心吧!”立青和立仁同时应答。
“嗯,行了。你们做饭吧,给我多装几个窝窝!”说完老高转身进了西屋,伸手从墙上拿下一串钥匙,转身离开到了院子。
(关于“鞑鞑”一词的传说)
如果有朋友老家是山西晋北或者内蒙乌兰察布附近的,那么你们那有部分的地方,对父亲或爸爸的称呼应该是“鞑”或“鞑鞑”。
这也算是地方的土话称谓或者具有地域特色的。
相传,元朝时。元朝部队每占领一个地方,为防止当地人反抗,会留下几个老弱伤兵留守,并没收当地各家各户的刀具,变成几户人家共用一把刀具(有说三户、有说五户、有说七户)。
这几个看守的伤兵,每天看谁家的饭好就在谁家吃。并且当地人结婚,必须先让女方和他们先同房三天。
那时候的汉人称蒙古人:鞑子或鞑鞑。常年累月的压迫和欺侮,鞑鞑成了权威的称呼。
后来,朱元璋造反,打到这一带的时候,有人带头联系好亲友互相通传定于八月十五杀鞑子,一夜间各地的鞑子杀个干干净净。后来小孩问家大人:鞑鞑哪去了。母亲指着他父亲回答:那就是你鞑鞑。
由此鞑鞑同义于父亲,流传至今。
老高来到院子西墙下厕所旁的羊圈,顺着羊圈门边拿着一个扫帚,打开羊圈门,弯腰入内。扒拉开剩没几只羊,在一个旮旯处,清扫一番。靠近墙根儿处露出一个不起眼的小把手,老高伸手拉只是轻微的晃了一下,纹丝不动。他又清扫一遍,两手攒劲使劲一拉,地上露出一个仅容得下一人身形的洞。他把盖板靠在墙角,侧身伸脚在洞内南北两侧探寻着登脚处,慢慢一点点凭着感觉下入洞内,从内伸手把盖板盖上。
这是一个暗窨子(地窖),甚至一个暗道。
这里面的秘密除了老高只有他媳妇知道。
老高家,立青十二岁,立仁十岁。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把家里的日常的撑起。
立仁负责烧火烧水,立青负责蒸煮烹饪。很快姊妹俩把家烧热乎,杂面窝窝也做好了,只等着上锅一蒸就好。
刚满四岁的立英正趴在她妈身边玩弄着母亲的头发,咿咿呀呀。
清晨过后,慢慢地起了风。
冬天,说着话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