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年年过,每一年觉得它和平常一样,无非就是象征性的从外面买些粽子回来,再加几道菜,一家人一起吃个便饭,这个节就算过了。
想起小时候,端午节却多了些彩色的回忆和满足的幸福感。家乡的粽子以前还不兴荤粽(肉粽、海鲜粽),不是豆粽就是碱粽。过节前一个礼拜,人们就开始上山去砍一种可以烧出碱来的树枝,然后将树枝烧成灰碱,把水倒进烧好的灰碱里,再用纱布去过滤出碱水,将淘好的糯米放在碱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一早,母亲将洗净的粽叶和绳子,还有浸泡好的糯米、红豆、绿豆、花生、红枣,用大大小小的盆装好,铺满了桌子,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盆子里五颜六色的馅料,让人看起来觉得喜欢又舒服。当时就想,把这包着五颜六色馅料的粽子吃进肚子里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一边想着一边看着母亲熟练的包着粽子。只见母亲拿起两片竹叶,将它们折叠成一个斗勺样的圆锥形,然后快速的往里面填着馅料,再用力的按压了几下,合上露在外面的竹叶,用棕树线麻利的缠绕了几圈,用力一拉,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包好了还要煮上个大半天才能吃,为了能早点吃到粽子,这时候我总是主动请缨要求帮忙生火,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点了点头,还不忘夸奖我一番。
今年端午节,我买了些包粽子的材料,打算让妻子和女儿一起包。因为妻子没有包过粽子,女儿更不知道从何下手,她们索性就按自己的意愿随意的发挥,包出来的样子千奇百怪,有的扁扁像个三角板,有的像个不规则的梯形,难得有几个像是个粽子的样子,而且每个粽子都像被五花大绑似的用棕线缠绕着。虽然粽子的样子难看了点,煮起来之后有的绳子还松散了,可吃起来味道却很赞。我们一家人品着自己亲手做的粽子,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感觉是这么些年来的端午节所不曾有过的。
我想,生活可以不用那么讲究,可有些事情也不能太将就,将就着将就着生活就变得越来越没味,心灵都变得麻木。就像端午节吃粽子,很多人图个省事,也和我以前一样,从市场上买一买就了事了。从来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事情原来也挺繁复,也无从体验因为自己动手获得食物的成就感、满足感。我想,生活的仪式感一定是自己创造的,就好比包粽子是端午节赋予的仪式感,如果不去亲自动手体验,“包粽子”那永远就是一个端午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