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有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前后勾连,人物形象都有一个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而环境又往往有渲染气氛或者暗示人物命运等作用,这些前后的联系、发展过程和暗示性都是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加之选入中学课本的小说篇幅都比较长,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对文字的关注就成了我们小说教学的关键。
让学生带入小说情景的参与式学习方式是个很好的选择。在我进行的课堂尝试中,教育戏剧的方式总是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这也让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戏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效能越来越信任,甚至觉得它在一定范围内是最好的选择。
教育戏剧又称教育性戏剧,将戏剧方法与元素应用在教学或者社会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校目标的学习方法,学习者在思考、沟通、创造、实践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与价值判断。
对教育戏剧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将其等同于表演,而表演只是教育戏剧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没有专业表演的要求,它只是服务于对学生的体验。另外需还要澄清一点:教育戏剧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并不会弱化学生对文字的感知,相反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文字的细腻之处。下面根据我的具体实践对教育戏剧的几种范式运用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范式一:风雨小巷:从各说各理到相互理解。风雨小巷就是有一个面对两难选择犹豫不决的人走在“小巷”中,这个人我们姑且称为“犹豫人”。“小巷”是由两组人排成的,两组人面对面站成两队,构成“小巷”的样子。两组人扮演“劝说者”的角色。帮助“犹豫人”做出选择,两组是按照所持意见分出来的。当“犹豫人”走过“小巷”,两组人分别对他进行劝说,陈述其理由。
这种范式可以运用到学习小说的假设环节,譬如…
范式二:角色扮演:课堂没有局外人。一般课堂中的的角色扮演是除了参与表演的几个同学剩下的都是观众,置身“戏”外。而教育戏剧中的角色扮演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置身“戏”中。这样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举个例子。
我在上《寡人之于国也》就采用了教育戏剧的角色扮演。我课堂设置成朝堂,我是梁惠王,一位同学充当孟子,剩下的同学都是臣子。我将原本的课堂问题设置成了“朝堂”问题。学生为了完成角色,会更加细致地关注文字。
范式三:人物雕塑。人物雕塑就是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语段对人物进行塑形。举个例子。《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的语段十分精彩,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品析词句,总会有游离在课堂之外的人,如果我们采用人物雕塑的方式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可以叫上来一名同学来扮演杨二嫂,其他同学根据语段让她摆出相关的造型,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完全超出预期。除了“圆规”造型,学生还根据杨二嫂的性格,让其斜着眼睛,手指指点点等。在进行完人物雕塑后,让学生再次读文本,学生的体验更深刻。
教育戏剧课程易于入门,只需要掌握教育戏剧的理念和技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开始你的第一堂课。当然,好的教育戏剧课堂一定不是技巧的堆积,而是灵活运用范式、掌握课堂节奏,引导参与者在戏剧的保护中始终全情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深度、真实地待在学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