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娃一起再刷《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名字真的很不怎么样)。阿米尔汗是很有情怀和想法的导演,对教育体制、何谓人才等都颇有见地。这从他自己担纲主演的兰彻在剧中或反对或批判或帮助的几个人身上有集中体现。
第一位,首当其冲的就是学院院长。他强调竞争、优秀者生存,把学生笼罩在强大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冷漠,不近人情。
剧中一个学生因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请求延后被彻底否定后自杀。兰彻在他的葬礼上,指出院长所营造的高压氛围才是罪魁祸首。
后来他又在课堂上指出,单纯追求竞争、只论输赢,并不能取得获得新知的兴奋和愉悦,不是教育者所应该做的。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和教育本身。
第二位是他的最上进同学。可谓教育培养的机器,唯老师,唯书本,无个人思考,一切只唯分数或曰输赢。
上课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只要熟练背下来就好。为了赢,考试前还会偷偷给同学塞色情杂志,以打扰同学复习。
兰彻偷换了几个关键词,让死记硬背下来讲演稿的该同学出了很大的丑。但凡他自己理顺一下文意,有些自己的思考,也不至于被兰彻整得如此之惨。
第三位是院长二女儿的未婚夫。畸形教育体制培养的产物,没有感情,眼里只有利益和输赢。
他是竞争教育体制下的优胜者,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体面的工作。但他的眼里、心里也只剩下了利益和价值。
即便是结婚对象,在他眼里也只是因为她的家世和职业,可以让他增光,而非喜欢她这个人。
一小碗沙茶酱,可以让他报出自己皮鞋的价格以及制作方式(纯手工,价值不菲);一块昂贵的手表,可以让他体面尽失,当街对着未婚妻大呼小叫。
第四位是毫米。一个没有钱上学的穷孩子,在大学学院里的打杂工。
兰彻给他一些钱去买校服,告诉他,知识不是买来的,不一定非得花学费才能学,可以穿上校服去偷学,被发现了可以再换一所学校,但学习不能停止。
第五、第六位,就是兰彻的两个好朋友:一个爱好摄影但家里反对;一个被家贫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兰彻的鼓励下,虽经波折,但他们终于战胜了困境,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出了自己。
由以上,阿米尔汗的教育观也可窥见一斑:
因材施教、不唯竞争的教育体制;
知识无疆界,只要你想学;
学会自己思考,不做单纯执行指令的机器;
抛弃教育的功利性,让教育还归教育本身——启心智,传新知。
与此对照,我们的教育也还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整个大环境变化尚需时日,但每家的家庭教育是可以反思并及时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