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里,有个博主发出了如此急救般的疑问:如何对高学历祛魅?
字里行间强烈地表达出对高学历的仰慕之情以及由此带来的极度内耗的。
评论区,有两个UU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兴趣,特此写下,一起思考。
名为“普朗克某”的网友,如此回复:“要对一切不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祛魅,如果没有让你自己受益就不要消耗这种能量去仰慕,不要给别人上价值和上滤镜,你会发现你会轻松很多。”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读完这句,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的观点可以简单描述为:不要对自己得不到的,不属于的东西,增加太多的仰望,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真正的开心。换而言之,就是要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意味“盯住”不在自己能力范围的事物。这个世界,一切痛苦的根源应该来自人类无限的欲望、攀比,控制欲望,就掌握了快乐。
另外一个热心网友,则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
“我本硕博都是某985的,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现在抑郁了在家。我最好的朋友是我高中同学,他大专。我很羡慕他,觉得他才算是活生生的人:有具体又简单的生活,没结婚,有女朋友和好多能一起玩的朋友(或者只是搭子?),在老家城市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知道我抑郁就天天叫我出去玩。上次喝多了跟我说很羡慕我,我说我也很羡慕你,他说放屁我认真的你就是敷衍我,我说我也是认真的,我太想跟你换了,骗你是你儿子。你可能想说你不一样啊,你抑郁了,不是所有985的人都像你一样抑郁。可是我说真的,就我看到的我身边的博士,都各有各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职业生涯方面或许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伴侣来说真的不太好,有些很冷漠,有些又很偏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你这说这么多,可能就是单纯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在恋爱这件事上对高学历的人有滤镜呢?我觉得我的大专朋友比我受欢迎多了,他为人正直,思想阳光,每天嘴里都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之类的话,快30了但是看上去和高中时候没什么变化,出去干什么都能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在老家这个城市里有种呼风唤雨的感觉,到哪里都认识人,干什么都能找到关系,和他一比我学的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有什么用呢?我不是说学历无用,我喜欢我的专业,我热爱到我想为这个专业贡献我的脑力直到我阿兹海默的那一天。可是对于别人,作为一个男朋友,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男朋友是用来爱的,他懂得那些东西并不会让你更快乐,除非你觉得一个“博士”男朋友可以拿出去炫耀,和土豪家里的书柜上摆的那些从来不看的书一样的效果。如果真的是这样,我觉得就更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你谈一个让你每天都很开心的男朋友不好吗?像我朋友那样的,他周围的人都很开心,身边女孩子不是在笑就是在放松笑累了的脸部肌肉。总之,珍爱生命,远离博士。”
从这位某985博士的笔尖下,我读出了他的迷茫、甚至是自卑,并没有对自己的高学历感到一丝骄傲。我想他能迈入985的博士院校,一定是学习的佼佼者。但是这样一位佼佼者,对自己的评价却如此“低人一等”。实在是令人有意料之外。究其根本,是什么呢?
人都很难逃脱世俗的约束,总把世俗眼中的成功,当作评判我们成功的唯一标。当我们看见周围人都已迈入婚姻的行列,娶妻生子,买房买车,其乐融融之时,内心就此暗自跌苦了,甚至怀疑自己。看着自己一本冷冰冰的学位证,学历证,突然就觉得毫无意义了。人性向往更美好的事物,羡慕那些高学历的人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本能,但是有一句话“不要看到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黯淡”。这个世界永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无论你在什么位置永远有比你强的人,所以迟早需要接受这一点,最终把关注点放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面。
人与人的生活节奏都不一样,有人3分钟泡面有人3小时煲汤,有人外卖已送达,有的人才刚切好蒜和肉。大家赶的时间不一样,慢慢会有人理解你的小情绪,慢慢理解你长大后的小心愿了解海边圆月。慢慢来的才是诚意,好戏都在烟火里。你与别人,只是处在不同的维度而已,每个人的进度不同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章,崇祯皇帝自尽后,读者都以为作者会接着描写,大明的衰败,或者是清军入关后的物是人非,可是他没有,他写了徐霞客。在同朝的其他人争权夺利时,徐霞客却坐在了黄山顶,听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声。
那段发人深思结束语,是这么写的: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干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
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人生海海,不过尔尔,人生其实本就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