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制定规则的时候我们必须保证自己足够冷静,不要让情绪成为教导孩子的动因。
当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反思最近是否冷落了孩子。因为“行为问题”的根源是联结断裂,当问题出现后换个地方说话,并把重新联结作为首要任务。当我们大家是联结在一起的,那么结果自然是顺利的沟通和更多的合作。作者把这种沟通叫做“沙发会议”。
有一部分家长在出现问题时会选择[冷处理],用来“惩罚”或者“控制”孩子的行为。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讲[冷处理]是种折磨,孩子需要安慰害怕孤单,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好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获得孩子的注意并以此建立联结,而不是震慑他们。
当孩子发生“行为问题”时,我们应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为出发点来翻译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回应。如果我们足够诚实的去回想我们为什么惩罚孩子,就会发现大部分惩罚是因为我们的情绪,“我觉得生气,所以我要骂你。”“我觉得沮丧,所以我要发脾气。”而孩子的行为背后则可能是,“我觉得孤单。”“我需要你的陪伴。”这往往意味着亲子之间的联结断裂了。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预防并解决冲突的思路:加入孩子→建立联结→游戏打闹→让孩子主导→与孩子对准频道→让事情变得更有趣。
比起事后惩罚,更有效的是事先预防和中途制止。积极的规则手段在制止行为的同时,能够帮助孩子直面自己的感受。
界限、引导和秩序,都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要承载于关爱与放松的态度中,而不是愤怒或报复的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和且坚定”。制定界限的前提是我们真的了解孩子,你不能要求一个三岁的孩子在玩水时不弄湿自己的衣服。
严厉的家长其实是忽视了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而放任的家长不是在满足需求而是在逃避需求。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坚持界限,然后倾听。
其实游戏力不仅针对亲子关系,在任何亲密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彼此联结,每个人的杯子都需要被填满,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来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