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人问我:最近怎么了,不发朋友圈了也不分享美文了……
呵哈哈,不知如何应答。心想,除了上述不同,与往常无异――我过的好好的!
“朋友圈”就是一个放大场。爱你的人也许会更爱你(那绝对是真爱了);不爱你的人多半更烦你;别指望不了解你的人会更了解你,更可能的结果是他们会误解你……原因?经济学上有个伟大的名词儿叫“信息不对称”,余不才,挪到这儿来,权当是生搬硬套――人和人的思维也“不对称”。当我们偶然地或习惯性地在社交媒介展现出自己生活中的不足百分之一、思维里的不足万分之一,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其认定为那就是我们的大部分生活、那就是我们思维的重心。我们只是充当了一个表演者,展现自己极其微渺的、少之又少、小之又小的内心和生存状态――完全真实的抑或是兑了点儿水的,来供别人观赏、品味、享乐――更多的是猜忌、臆断、妄加评判。
单从隐私这个角度看,科技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隐私不保”,而是越来越变得毫无隐私可谈――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一类人正越来越习惯性地向外界展现着曾经被认为“隐私”的东西且觉得此事无甚奇怪可言,另一类人则借上一类人的展现,再赋予其包括自身动物性所具备的、潜意识里自带的、学识修为上获得的以及亲身经历或目见耳闻甚至妄加揣度的各种方式的相互混合交融而形成的一套“定义―评价系统”来饶有趣味的满足自己的种种主观感念。不存在第三类人,即便是此刻写下这段字的我以及可能会看到也可能看不到这段话的你,因为这就是发展中的科技以及变化中的社会,只要身处其中,就必会受其影响,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罢了。
问题再绕回来――朋友圈还发吗?发!因为我们身处社会之中,享其利也受其害,谁也别想着逃脱它的影响,这事儿到人类终结也无可辩驳的余地;还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吗?别天真了,你根本别想这事会有多大改变!原因很简单,说刻薄点儿是人性使然――说到人性,这题就有点儿大了,年纪尚轻,学识尚浅,总不好深论之。不防拣易懂、好听点儿的“歪理”说――我的良知不想我这么做,但我的大脑觉得非这样做不行,谁叫咱打出生起就被称为高级动物呢,咱是有思想的人类啊,是要思考的呀!
……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河流”,我忘了是在哪儿看到的这句话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一条河流,不必为了迎合外物而改变流水的方向,因为你想别人的那些和别人想你的那些与它们原本有的样子又岂止是不能完全一样,更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后一句,别把自己弄丢了,对自己真诚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