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历史学家跑到理查德·费曼的办公室,想采访费曼。他说当他看到费曼的笔记本时,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费曼思维过程的精彩记录”。
“不,不!”费曼反驳道,“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好吧,”历史学家说:“工作是在你的脑子里完成的,但它的记录还是在纸上。”
“不,这不是记录,这就是工作过程。我需要在纸上开展工作,这就是那些纸。”
你看,思考不只是存在于大脑,它也可以呈现出来,我们也应该把它呈现出来。这样不但可以释放我们大脑的容量,还能让我们更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记忆。
思维导图,它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1. 它可以协助我们进行思维发散。
通过思维导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构思方案写计划、列提纲,可以帮助自己做发散联想的场景。
比如我们组织活动使用的“5W1H分析法”。
比如自我介绍的“ MTV法则”。
2. 我们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做思维整理。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工作岗位的流程图、工作清单或者学习笔记。
比如我们练习写作常用的学习方法:拆解文章。
首先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放在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级。
接下来是找出作者引用了哪些论据。常见的论据就是名人名言、案例、数据、研究证明、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将这些论据放在第二层级。
然后将详细的信息放在第三层级。一层一层地累加,就将线性的文字转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思维导图。
或者我们平时读书做的读书笔记,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整理。
1、共振导图。
适合:自己对该书所介绍的知识领域有一定知识储备。
2、目录大纲图
适合:一本书的内容有50%以上对自己来说是新知识。
3、知识地图
适合:一本书的内容有70%以上对自己来说是新知识。
4、逻辑结构图
适合:需要理解局部硬核知识或者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帮助理解)。
最后,思维导图也可以很好的呈现我们的思考过程,相比于文字,它能够更加简洁明了向他人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