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政治
持续更新中
本文参考如下资料整理而成,仅录而不论。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卷一(秦汉三国)》
- 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 段鸣镝《帝国的兴衰》
......
下文中参考源不再逐一标注
政治制度
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
单就制度而言,也该先定一范围:
- 政府的组织
- 考试与选举
- 赋税制度
- 国防与兵役制度
政府的组织,最重要的是政府的职权分配。需关注两点: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皇权与相权之划分,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
秦汉政治
秦汉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无论是按照西周封建论的说法,还是战国封建论的说法,封建地主经济基础的最后巩固和全部封建上层建筑的最后完成,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
在汉实施郡县制度的同时,又有封国制度存在,这是和秦制最大的区别。
秦汉政府组织
秦
秦之设官,多不沿袭于古,分其职掌,使互钳制,所以防专擅也。
中央
秦汉中央政府组织:三公九卿制
(政府最高长官)
秦以丞相总庶政,太尉掌兵事,别设御史大夫,司纠察之任,取分权制。
官名 | 职掌 | 备考 |
---|---|---|
相国/丞相 |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有左右 | 《史记·秦纪》,武王二年,初置丞相。庄襄王元年,秦相国吕不韦。 |
太尉 | 掌武事 | |
御史大夫 | 掌副丞相,有两丞,一曰中丞 | 《史记·李斯传》,拜赵高为中丞相。疑即中丞,不则中字当衍,以《纪》称高为丞相也。 |
前后左右将军 | 《汉书·百官公卿表》,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 | |
to do |
地方
秦为郡县两级,守令各有佐贰,分掌军民事。更设监御史以监郡,其相制同于中央。
县以下置有乡官。
汉
汉之官职,大率沿秦之旧。文景后,始间有增置及更改者。
汉官以所食俸之多寡,明其秩之尊卑,故称官恒曰若干石。
中央
类别 | 官名-沿秦 | 官名-汉改制 | 职掌 | 秩禄 | 备考 |
---|---|---|---|---|---|
上公 | 太师 | ||||
太傅 | |||||
太保 | |||||
三公 | 丞相 | 大司徒 | 总理庶政,辅佐国君 | 万石 | |
太尉 | 大司马 | 全国军政 | 万石 | ||
御史大夫 | 大司空 | 言论及纠察之事 | 万石 | ||
九卿 | 奉常 | 太常 | 祭祀 | 中两千石 | |
郎中令 | 光禄勋 | 宫殿掖门 | 中两千石 | ||
卫尉 | 中大夫令 | 宫门卫屯兵 | 中两千石 | ||
太仆 | 舆服车马 | 中两千石 | |||
廷尉 | 大理 | 刑狱 | 中两千石 | ||
典客 | 大行令/大鸿胪 | 宾客朝觐之事 | 中两千石 | ||
宗正 | 宗伯 | 王族之事 | 中两千石 | ||
治粟内史 | 大农令/大司农 | 谷货 | 中两千石 | ||
少府 | 山泽租税 | 中两千石 | |||
列卿 | 中尉 | 执金吾 | 徼循京师 | 两千石 | |
将作少府 | 将作大匠 | 治宫室 | 两千石 | ||
典属国 | 掌蛮夷降者 | 两千石 | |||
水衡都尉 | 掌上林苑 | 两千石 | |||
宫官 | 詹事 | 皇后、太子家事 | 两千石 | ||
长信詹事/长信少府/长乐少府 | 皇太后宫 | 两千石 | |||
将行 | 大长秋 | 皇后卿 | 两千石 | ||
太子太傅/少傅 | 两千石 | ||||
军官 | 大将军 | ||||
骠骑将军 | |||||
车骑将军 | |||||
卫将军 | |||||
前后左右将军 | |||||
列将军 |
九卿中,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七卿,照名义,都管的是皇家私事,而不是政府公务,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政治,还有很多古代封建制度下遗留的陈迹。另外两卿,大司农和少府,都是主管财政经济,大司农主管政府经济,少府主管皇室经济。
地方
汉地方官为二级制度,以郡国统县。
察郡事,秦有监御史,汉兴省之。武帝置部刺史,以六条问事。
刺史与州
中央特派专员到地方来调查的叫“刺史”。全国共分为十三个调查区,每个区派一名刺史。
汉朝的行政机构并无“州”这一级,州只是区域的名称。刺史在这时并非郡的上级官,而是中央临时派遣的考察使节,按其职务的性质则为“部”,所以称为“部刺史”。这时部刺史既无一定官署,也无权直接处理地方政事,所以它还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吏。
刺史上属御史丞。宫内另有十五个侍御史,专事劾奏中央及皇宫事务。部刺史与侍刺史均报告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三公,主责监察。
现在总结的还比较浅显,随着阅读更多的相关著作后我再慢慢加吧,等我啥时候有时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