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公司组织了一次健康讲座,现场有很多四五十岁的同事颈椎、腰椎等都出现了较严重的疼痛症状。事后总结,电脑族们要当心,否则很容易就得这种职业病了。
可这周妈妈的检查结果让我意识到,不仅是我们这种常年坐办公室的人容易得职业病,他们做体力劳动的人,年轻时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也很容易得这类疾病。
只是,年轻时没察觉,现在年龄稍微大一点,就开始这儿疼、那儿疼了。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疾病离我们这么近。尤其是像腰腿痛、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虽然不会立马要我们的命,但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这大概也是当初研究生选课题时,想要研究慢病管理的原因吧。
可惜,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除了能懂得这个症状的解剖学原理以外,对有效的疗法却一无所知。有一种,面对家人生病了,自己却给不了好建议的无力感。
没办法,只得求助于专业的骨科医生。
▼
以下是此次求诊概要,各位朋友有好的治疗建议欢迎留言,小朱在此先谢过了!
1.症状:
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
我第一次听妈妈说起,她告诉我“腿痛,乡村医生说可能是坐骨神经痛”。
据说,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灼烧样痛或刀割样痛,常伴有麻、胀等感觉。(妈妈她手麻已经有多年的病史了,近1-2年经常发作,越来越严重)。
2.CT检查结果:
1.腰椎生理曲度正常,序列正常
2.腰3-5椎体前缘唇状增生,腰4/5椎间盘轻度膨出
3.余各椎间盘正常,椎管无狭窄
临床诊断结论:腰椎间盘突出
(好吧,幸好去检查了,不然一直当成“坐骨神经痛”,那不是耽误病情嘛。)
3.治疗方式:服药
迈之灵片
依托考昔片
甲钴胺片
(据说这些药都是活血散瘀营养神经和止痛的。)
其实,在求诊过程中还发生了个小插曲。妈妈她周二挂了个医生的专家号,看完病后,医生说“你这个主要是腰上的问题压迫了腿神经,肩膀痛是颈椎压迫所致。只要把腰部的毛病治好了,其他自然就会好的。”
然后,妈妈她就回家等检查结果。
第二天拿了CT单,妈妈她挂了另外一个医生的号(周二那个医生不上班),医生叫她去做颈椎检查,然后再看……
妈妈被气炸了。心想“现在的专家动不动就是50或90元的挂号费,结果开个检查单就把钱给挣了。今天叫你去查这样,明天叫你去查那样,最后挂号费和检查费一大堆,药没见着一颗,病没减一分,人还被累得不行。”
于是,拿了医生开的药,她气呼呼地回老家去了,没再继续做颈椎检查。
▼
估计这病一时半会儿不容易康复,我上网了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和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病因:
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这是必然的),而某种诱因则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比如:外伤、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受潮等。
有人突然弯腰搬一个重物,一下被“闪了腰”,其实就是因为在之前的日常生活中,腰椎间盘反复承受挤压、屈曲和扭转等负荷,使得腰椎间盘受应力作用最大处——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痕,这种变化长期不断积累而逐渐变为薄弱。再一受外力,髓核从薄弱或破裂处突出了。
治疗方法:
百度上有各种治疗方法,吃中药、贴膏药、做理疗、做手术……看得我头晕,不知道该怎样给妈妈建议。
咨询我的同事张老师,他说他女儿就是专治这个病的医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得靠理疗,比如扎针。药物疗法的效果,普遍不太好。
可惜,妈妈她在老家,没有正规的理疗店,所以治疗方式还有待探索。
不过,百度经验里有个简单的手法,据说是某医学研究员的大夫设计的,名叫「沉腰斜板组合手法」。患者自己在家,利用家里的枕头就可做,有点像做锻炼,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
1.俯卧沉腰法:
患者俯卧在胸前三个枕头与大腿部三个枕头上,腰部不加任何压力自然下沉10-15分钟,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变小,把突出的骨髓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
2.仰卧晨腰法:
患者仰卧在高枕上,臀尾骨部垫一个枕头,双腿屈在胸前,双手抱住,腰部自然下沉15分钟以上。这种姿势可以使腰椎后缘间隙增大,利用韧带的动力,把突出的髓核推入椎间盘间隙内。
上述两种姿势作为主要锻炼方法,一天至少两次,每次做一至二势。患者经过自我治疗,腰腿痛基本消失后,再加做加强腰背肌功能的两种姿势。
1.仰卧鱼跃式:
患者仰卧在平板床上,腰部挺在床板上,头、足两头向上翘起十次以上。
2.站立搁腿:
站立势(手可扶杆),患腿伸直搁起五分钟以上。
做以上四个动作时,要注意:
以自己觉得能受得了为好,不要硬撑,慢慢来。因为沉腰时间长有些人会吃不消的。(其实不只是在做这几个动作,做任何锻炼时,我们都应该以身体能承受得住的力度来,欲速则不达)
把上述方法发给妈妈,具体效果待后面验证。
▼
预防:
基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所以需要尽早预防。
比如,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跷二郎腿,不弯腰驼背。据说,军人的坐姿是最有利于腰椎的。
比如,平常多做一些腰部、颈椎的锻炼,这里强烈推荐大学体育课上学习的「准备动作」,那些头部运动、体转运动、扭腰、压腿等,当初被当作体育运动前的准备动作,教给我们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利用起来,锻炼身体。
前面几天深圳下雨,我早上就起来做20分钟的的「准备动作」,感觉整个身体都被活动开了,跟跑步又是不一样的锻炼体验。
做过这么几次后,我甚至决定:以后每周至少要安排一天早晨的时间,来做这种「室内运动」。都是为了身体能保持健康,晨跑也好,室内运动也好,瑜伽也好,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哈哈,这也是一种结果思维吧!
愿妈妈早日康复,愿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腰椎和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