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同胞的姐妹,小时候结伴长大,有欢笑,有吵闹,有一起干活受苦,有收获丰收后的喜悦 ……长大后各自成家,在自己的家庭,养育儿女,夫妻之间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地碰撞,有自己新的邻居、新的朋友、新的赖以生活的事业,学习着,成长着……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成长氛围,渐渐成为认知、理念不太相同的姐妹。虽然也见面聊天,但毕竟各自成家,各自的变化不可能一模一样。
在变化中,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慢慢地会有一位认知较高理念较新善于向前冲喜欢管事的人,这个人在姐妹中的影响力会慢慢地变大,遇到事情都在听她的意见,父母也爱依赖她,在处理家务事中勇于承担,善于琢磨,螺旋式上升,默默地影响着姐妹们。
能不能想象到一家姐妹五个,小时候在一起长大,是什么样的热闹场面?
年龄相差不多,差一岁、两岁、三岁的样子,老大和老五相差11岁,也就是说,母亲在11年间生下五个女儿。
老大老二相差一岁,老二老三相差三岁,老三老四相差两岁,只有老五,和老四差了五岁,很热闹吧?每天要不就是老大和老二拌会儿嘴,要不老三和老四吵闹一会儿,练就了嘴皮子,逗着小心眼,但同时也感受着和谐相处时的欢乐。
家教严不会骂人,气急了怎么办?那就起外号,老大眼睛小,那就叫“小眼子”,老二有点壮壮的,个子高,那就叫“假小子”,老三长得有点黑,那就叫“小黑子”,老四的眼皮有点儿肉肉的, 那就叫“肉包子”,老五最小,都宠着她,她没有外号。
老五与众不同,70后的她不爱起早,家里干活似乎也轮不到她,四个姐姐正好两两一组,不管扫树叶子往家里抬框,还是往地里抬粪,正好结成对子,没有老五的事儿。
老五早晨在家睡懒觉,勤快的父亲看不惯懒散,等带着她四个姐姐干活回家准备吃饭,她才起床,父亲的脸立马耷拉下来。当然,老五出生后十来岁时,家里条件就好一些了。
小时候干活,卖点力气、受点冻、起起早,锻炼出姐妹们的坚强、勤快、独立和能干,所以,不管后来长大后老大老二老四 做生意,还是老三自己在公家单位干事儿,都表现出了不怕吃苦的优势。老五成家后去了大城市工作,在大城市经过磨练,慢慢地,她身上也显露出了要强、不服输的特点。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烦恼,养育孩子,与另一半磨合,性格不同,脾气不一,有幸福有困惑,想说说话,和谁说,姐妹最亲,无话不谈。
各自生活的环境不一,每个人的思维认知都在变化,方向一致,程度不同,都能相互感受得到——怎么她活得那么通透和畅快?怎么她就一直在辛苦在纠结?经济条件好了,并没有那么幸福?
这就是觉醒,问出来,能交流,就会有探讨和沟通,没有所谓的救世主,只有自己的心力可以救自己,理念、认知就像一根线,引领着人们做事处理问题的方向,方向对了,一切都畅快了。
母亲住院时,如何做好临终关怀,彼时老三已有了一套理念,说出来后姐妹都很信服,所以在母亲临终前二十多天里,不管是医生征询家属意见,还是母亲转院与否、什么时候回家,受姐妹们委托,都是老三出头露面,最后拿主意,去签字,这是姐妹之间的信任。母亲走得安详,作女儿的五姐妹有痛苦,但没有遗憾。
时值今年,老大老二老三分别63岁、62岁和59岁,因有事出了一趟远门,每天吃住玩在一起,亲情使她们感受亲切和温暖,认知和理念有不同,使她们有碰撞有探讨。老三抛却前些年的“急迫”说教,耐心倾听,不经意说几句建议,姐妹相处气氛友好和谐,越发增加了以后五姐妹一起抱团养老的想法。
当然,各有各自的家庭,以忙于自家事务为主,但只要每年姐妹们断断续续在一起一个月或两个月,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期待和享受。
血浓于水,年龄越大,感受越深,求同存异,理解万岁。慢慢来,不急不躁,先和谐相处在一起,还愁不能一起成长进步?
岁月悠长,余生渐短,享受温馨的姐妹情深,是每个人的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