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很久没见的人,一见面通常会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词句了。在《诗经》中类似的话就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这样的“不见”,通常发生关系比较近的两个人之间,用时间的漫长和难挨的等待,表达对对方的盼望。
这是3000年前的话,古人用“秋”来代替“年”字,这诗句即便今天读起来也依然美得不像话。
在诗歌里不仅有故人心,也有春天,还有诗人的人生态度。
在扬州为官的三年时光里,在瘦西湖畔,杜牧曾留下一个又一个千古名句,让人至今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和扬州这座城市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哪里会是他人生事业的春天呢?
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诗中洋溢着冲破羁绊的自由意志,表达了他始终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以及向往遗世独立、超越时空局限的理想境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史国,也是一个辉煌的诗国。在我们中国人的血脉里,似乎早已经植入了诗的基因。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也是我们代代承传的文化瑰宝。
诗人闻一多曾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
在今天,古典诗词正以多种面貌融入我们的生活,持续绽放着它的魅力,唤醒更多人的诗情与诗心。
除此之外,中国文学的起源,就是诗歌。诗词,是我们中国人语文的启蒙,也是开明盛世的记录。不过,很多人对诗歌的了解却并不算多。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在新亚书院和一些讲座上,进行过不少关于中国文学史方面的讲演,每一次讲座都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学史的独特理解。
他的学生叶龙将他的讲座和讲演进行整理,有了这本《中国文学史》。
知名人文学者刘再复认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学史,是具有个人化和个性化的文学史。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便是这样,有他独立不移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也建议大家读一读钱穆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读过之后,你会在大脑中搭建一个框架,把每一个具体的知识放在它恰当的位置。
《中国文学史》从中国文学的起源开始,按照时间的发展脉络,从《诗经》到《尚书》,从《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到原曲,对原始诗歌、故事、小说和现代诗歌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钱穆先生做学问的一贯主张是:历史应该还其本来的面目,不能曲解,也不能贻误后人。因此,由他口述的《中国文学史》中,随处可见他用有力的论证佐证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读这本书,就像聆听和参与一场中国文学盛典。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能让人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
读书,是用最低的成本来培养自己的眼界和格局,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我们的生活也被书籍点亮。
好的书籍,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听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论述,我们会对文学发展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也才能真正明白它发展的独特面貌。
如果我们能对中国文学史有一个大概甚至较为详尽的了解,我们更深入理解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意义,明白了他们做出积极的有意义的努力和探索的意义。
从文学中往往能够听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脚步声和心跳声,让世界了解我们更多。
这本著作让我们对我国的文化瑰宝更加珍惜,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唤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将带你进入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殿堂,通过对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深细解读,深切领悟中国文学的华美词章、深邃思致和广博蕴涵,感受中国文学之美。
翻阅这本著作,细细读来,听着他那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讲述,你一定会被他贯通古今、融汇东西和旁征博引的学识所震撼。
在惊喜和感动之余,品味历史的厚重,感受作品的伟大,汲取精神的营养。得到的是专业知识、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高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