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看书就像吃方便面一样,看着别人吃很想吃,自己买了泡也觉得很香,但是真正吃了几口以后,就不想吃了。就像今天阅读的部分: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但是这个内容对我来说,有点鸡肋。实际上,我更喜欢60分到80分的人生,也就是还好、还行、还不错等形容词所概括的区域。从我多年经验来看,初一期中考,年段16(前4%左右),但到了期末考,年段100左右(前25%左右),初三进了重点班,又一直稳定在20(班级的前35%左右);高中是40(前3%左右)到200(前20%左右);大学是15(16%)到35(38%)左右。我在自己的上限和下限之内,总是会不自觉地跑向60%到80%这个区域。所以,对我来说,成为身边的头部,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是我觉得很“香”但实际上不适合我的地方。
当然,那是对于个人成长的头部效应,但对于选择的头部效应,还是值得学习的,进入具有高价值且自己具有高优势的领域。
OODA循环:一旦对手开始行动,你应该按照观察(obs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行动(action)四个动作行动,争取后发而先制。
想要后发而先制,需要耐心的观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这个时代,属于信息流通极其发达的网络时代,依然有很多人成为了时代的脚部,而非头部,尽管如此,他们还争先恐后的想要进入,试图分最后一杯羹。这就好像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喜欢选热门专业,但一毕业,热门的专业早就变成了冷门,新的热门正在吸引新的大学生去填报,如此的周而复始。
我的同事是采矿的,他读大学那年,采矿虽然危险且累,但工资非常高。没想到读着读着,煤矿行业不景气了,国家又管的严,导致安全成本在急剧上升的同时,行业利润也在不断的降低。等他毕业了,工资已经和其他专业的相差无几,那么,又危险又累又脏的地底工作,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呢?
这也许就是书上说的“处处都有的机会,很多不属于自己”。但个体的差异,导致属于自己的选择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就算我们懂的这些,也只能避免“上头”,但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也非易事。
这个时候,想起我这种追求“还好”的人,到底是该庆幸还是该悲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