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学弟和约我吃饭,向我袒露了他目前的一些苦恼,他说他很喜欢写作,毕生梦想就是当作家,也一直笔耕不懈,但投稿石沉大海,网上写小说也无人阅读,而父母更是反对他的志向,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很直接,没有给他灌任何心灵鸡汤,劝他马上放弃把写作当职业的想法,转而找份正经稳当的工作。至于写作,当成业余消遣吧。
肯定会有人说我浇人冷水,毁了一个未来的好作家,毁个鸟,他要是坚持下去有的他受的,真以为有志者事竟成那么简单?光是我亲眼见过的写了一大堆东西却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所谓作家都不知道多少个了。
我曾专门问过一位杂志社的编辑,每天收到那么多的投稿,真有采用的吗?他有些为难地说,“要说一篇都不用是不可能,但这么多年来收到的数以百万计的投稿,用到的不到十篇,这还是往多了数。”
我又接着问,那么为什么不用?对得起文学青年的热忱吗?
“绝大多数文章质量不高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一篇文章能不能刊登质量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能不能与我们刊物的风格相接合。”
在这个近乎全民写作的年代,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文笔不凡渴望得到关注与回报,却忽略了由此生产出来的大量文字垃圾如何处理,以前凡是能看得见的文章质量都有一定保证,而现在简直是劣币驱逐良币,少数几篇好文也被淹没在大量烂文当中。根本原因在于,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发表平台为各类纸质媒体,由于纸媒出版需要成本,所以就多了一层审查来过滤掉垃圾文章,而现在没有审查,或者说审查者由专业人士移交到全体网民,这就导致了最终能出来的文章已经不是好不好,而是能不能吸引眼球。
我上面提到的那位学弟他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文章得不到发表这一过去作者担心的问题,简书、知乎、豆瓣、博客数不尽的网络平台供你发表文章,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赚取稿酬,而这一点随着全民写作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加难上加难,连《三联》《南方》《萌芽》这样有巨大发行量的杂志都不断为转型和减量发愁,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这个时代的读者早已习惯了免费阅读,从不觉得阅读是需要掏钱的,所以支付稿酬的责任就转移到了平台身上,而这有个前提是你必须为该平台带来明显流量或达到一定知名度,这难度其实远远大于投稿被杂志采用。
当然,即便这样也有不少幸运儿成功脱颖而出,但毕竟微乎其微,所以,当你把写作纯粹作为一个爱好的话是最好的,没有压力,可以写自己喜欢写的,君不知多少职业作家被市场或商业裹挟,写的东西早已背离初衷那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