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不是为了减轻家庭的劳动负担,而是让孩子知道,他(她)在这个家庭里,是很重要的一份子。对这个家对其他人要负有责任,不能老是享受或接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自己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壹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多的娇纵、保护。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成绩往往是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学习以外的事情几乎都不让孩子参与,这就很难培养孩子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
有的父母是觉得孩子还小,教孩子做一些家务事很费劲,看到孩子做家务笨手笨脚,教孩子做的功夫感觉自己也做好了,还省去了很多的麻烦。殊不知,正是因为父母的省事才败了孩子的大事。
小时候没有养成自己做事情的习惯,父母老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了,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长大了的孩子不但不会,也懒得去学了。什么事都做甩手掌柜,乞求别人为自己做,在家可以靠父母,出门靠不了别人,就会生出一肚子的怨气。
如果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鼓励孩子多独立思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不但积极采纳还对孩子辅以赞扬和鼓励,就会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承担他们能够胜任的家庭劳动。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不但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对家庭的归属感。
贰
临床医学家David Code曾在他出版的一本畅销书中写道:“你想培养出适应性更强、更成功的孩子?别把他们的空闲时间都用数学课、普通话课和小提琴课之类的给塞满了。也别成为那种永远盘旋在孩子上方的‘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把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叫做 "直升机父母"--- 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新富养"是如今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父母除了不计成本为子女花钱"投资"外,对孩子的呵护也已到了费尽心思的地步。
如今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地给老师打电话,或者没事往学校跑,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家长的掌控之中。
他们为孩子安排各式各样"对他好"的补习、活动,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点……
中国是个"直升机父母的超级大国"。
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孩子是父母的小王子、小公主。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毅然担当起儿女的终生保姆和人生规划师:幼儿园受欺负爸妈要找老师兴师问罪,小学组织打扫卫生父母会跑来帮忙擦玻璃,孩子稍微大一点了也总不放心,担心早恋,害怕学坏,就连上了大学也要全家总动员,背着行李和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到。
更有趣的是,孩子大学毕业了找工作,应聘面试的时候,父母站在后面替他回答问话。这些都是"直升机家长"。
试想一下,自己是否是直升机式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真正深切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对孩子就越好。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心灵的归宿,孩子在家的时间要远多于他在其它地方的时间。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从日常的家庭生活着手,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的主体意识,提升孩子在家庭里的地位,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深切体会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叁
芬兰人从小就引导孩子做家务,孩子到了七年级,家庭经济课成了学校里的必修课,八九年级为选修课,通常,七年级每周两节课连上,共两个小时,且是上午的第一、二节课。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芬兰学生一大早来学校,不学习,先做饭,而他们做的饭菜,就是自己的午餐。
芬兰的家庭经济课上,任课老师一般会先花15-20分钟时间跟学生一起读懂食谱、分享tips,但这只是开始,让学生到厨房,拿起锅碗瓢盆,对着食谱,开火做饭,才是重头戏。
为了给学生提供家庭经济课学习的真实环境,每所学校都配有厨房教室,一般是两间,一间厨房有 6个灶台。比如一个班一共 22个学生,会被分成 6组,3、4个人共享一个灶台,一起做饭。
在厨房教室里,学生不仅要学食物烹饪、烘焙的知识和技能,如准备食材、读懂食谱、识别食物的营养成分、使用烤箱做饭等,还要学饮食文化,如食品安全、食物链、饮食文化与宗教等;以及如何正确地摆放餐具、餐巾纸和杯子等。
在实践操作中,让孩子逐渐学习食物知识和饮食文化。
和孩子讨论工资水平,商量最近的家庭开支。
家庭经济课还重点训练学生的另外两项技能——做家务、参与家庭消费。
做家务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要做好家务可不容易。比如洗碗,就得知道怎样手洗餐具最节约用水,怎么给垃圾分类更环保,比如洗衣服,就得读懂衣服上面的洗涤说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机——这种能力,不少大人都不具备。
参与家庭消费,是让孩子尽早地参与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来,全面了解家庭消费的结构,了解如何用有限的金钱,规划、分配、安排家庭生活,才能尽早具备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能力。
课上,学生要认识一个家庭的收入、预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练习如何用适当的钱购买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美感设计的物品等,让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是一门相当实用的课程。
纵观我们的孩子呢?甚至成年了也不懂这些,是孩子不愿意学吗?当然不是。
肆
在中国很多父母爱以听话不听话来界定孩子,很多父母甚至委屈的说,不是我们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而是孩子压根就不听话,让孩子做孩子不做。孩子不听话不做家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项调查结果如下:
一、家庭环境的原因,父母没有引导好孩子,39%。
二、孩子自身原因,孩子在成长中会有叛逆期(27%)。
三、社会原因,孩子接触到的不良现象很多(8%)。
四、网络原因,孩子看到的听到的引导不完善(7%)。
五、学校原因,学校老师引导不全面(2%)。
六、其他(4%)。
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应该单一,而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多样化差异化。
如果在家里经常和孩子共同做一些事情,就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孩子其实挺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愿意参与家务劳动。只不过有时候父母过于急躁,没有引导好孩子。
每个人都有惰性和依赖性,依赖本身又会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如果父母再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真是在坑害自己的孩子。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或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所以,孩子不听话,不做你安排给他的家务,请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对孩子引导到位?
如果孩子能够参与讨论家里的一些事情,孩子才能够更好地体谅父母的艰辛。
一个人责任心的建立就是看到自己行为与他人幸福安危有直接因果联系时才建立起来的。
当孩子在家里一直被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有什么事都和他商量,尽管很多问题孩子不太懂,但会感觉被尊重。从心里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家需要他的参与,被需要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
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不是减轻家庭的劳动负担,而是让孩子知道,他在这个家庭,对其他人要负有责任,不能老是享受或接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自己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帮妈妈择菜、拖地、洗自己的衣服、喂食小动物、浇花等等。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参与感,只负责好好学习,孩子的心就不会和这个家庭紧密相连,对这个家庭及成员就不会有责任心。
如果家庭里有老年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就让孩子尝试着照顾老人。不但增加了亲情,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里来了客人,一定不要让孩子袖手旁观,要让他学着照顾客人,体验当小主人的乐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看到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会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及价值感。
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吧,让他确确实实感觉他被整个家庭所需要,义不容辞的扛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图片源网,如有侵权,望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