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阶段学校组织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我被指定担任英语教研组的评委。其实,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来评价英语课,基本上属于强赶鸭子硬上架,把死马当做活马医那种想法,尽管报了十二分的小心谨慎,难免有班门弄斧、外行看热闹之嫌。同时,我还挤时间抽空观摩了几节语文课,之所以想听语文课,大概语文是属于谁都可以听懂、谁都可以说三道四的那类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沈阳五中葛岚老师一节语文课对我的影响,现在感觉听语文课,上语文课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然而,在听完几节课后,我一直思考,语文课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学到什么?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参加了语文备课组的试卷分析会,各位老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试卷进行了评析,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分析。从试卷反映出目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有书写的问题、审题的问题、还有基础的问题,积累不够的问题等等。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习惯的问题。比如学生的书写、答题的规范性等。另一方面更多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例如学生的素材积累不够,语文感悟能力较差,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不会观察,语言干涩。
由此我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阅读上做文章下功夫。
什么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需要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朗读、默读、说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的态度要大方,贪图要文雅,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
从这六个层次来看,其实都围绕着阅读展开,离开了阅读,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阅读,几乎成为所有学校的名片,阅读,更是一些名校的金牌课程。有的学校设立了读书周、读书节;开放图书馆,设立开放性读书角;并且围绕阅读,还开发了征文大赛,读书交流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追求。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我对学生的阅读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教师要相信,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应该最大限度减少老师的讲授,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靠教材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总量。
其次,要优化课时安排。将一周内的教学任务压缩在四节课内完成,专门拿出一节课搞阅读。要把阅读课作为课程来进行管理和开发,要有专门的设计和开发。
第三,要制定阅读计划和规定阅读书目,篇目。根据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教学需要,分年级制定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阅读内容,阅读任务不能过大,要保证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任务。
第四,阅读课上没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相互切磋,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只设计问题,所有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答案不是唯一的,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节奏地阅读,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来检验和巩固阅读效果。
我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阅读,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