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星期六,又是一个不错的大晴天,风和日丽,初冬适宜骑行的一个好时机。“大河骑行群”发帖骑行元村镇和南乐城,按照人到中年的规划,元村镇是寻访景点的主要区域,其中围绕卫河码头挖掘的古镇大运河文化更合我意。到南乐城里是吃午饭,北关回民区的清真饭店是目标,而餐后再游改造升级成为公园和博物馆的唐槐以及文庙,就是我的心思和提议了。所以骑行元村镇和南乐城,收益不浅,属于故地重游之下的深探和密植,不去远行,也只好这样了。
骑友十位,人到中年、笑一个、故乡的云、劲情夫妇、焦点、沉默、国庆、大河和本人。去时在市区西北角接上“引黄济淀”水渠新路到达阳邵,然后经停元村后午间骑到南乐县城,69公里;归走G106是43公里,来回共112公路。还是跟不上趟儿,只好选择尾后独骑的方式,虽然喜欢如此,但也不敢懈怠,累咧不轻。南乐回民饭店午餐,A32元,不具特色,性价比不高。元村看卫河码头渡口遗址和古镇老粮仓,感受“千年御河”的水运兴衰,浸润码头古镇的文化积淀;南乐城中看新辟的唐槐公园和复原一新的文庙,已今非昔比,判若两途,古城复兴的韵味浓郁起来,原来文庙、城隍庙和关帝庙所在的唐槐是在南乐老城一条南北线上。
再说说元村古镇和大运河。据考证,元村古镇已有1500多年的沧桑过往,北魏初年,鲜卑拓跋氏贵族聚居在这里,用夯土版筑城垣,称为堡子城。孝文帝改革时拓跋氏改为元姓,此地初名元村堡。唐代中晚期改元村镇,是魏州昌乐县驯翟乡驻地。宋改贤相乡,明改为安仁里,称元村集,长期为乡里胥吏办公驻地。清又改为元村堡,属西十二社,民国时期恢复旧名为元村集,今为元村镇。长期以来,元村古镇一直是南北、东西交叉纵横的水陆交通要道,是控扼相州(安阳)至齐州(济南)、汴州(开封)到魏州(大名)的门户锁钥,影响着浚滑、邺漳、东昌及郓曹诸州府的文化生态。到了清代中期,元村已是繁华的水陆商埠,重要的菽粮囤积治所,享有“五府仓廪”“畿南小扬州”的美誉,阵势不顶半个府城,也顶大半拉县城。古大运河(卫河)襟带其西,经元村镇北迤逦东去,过大名府直达天子津渡。元村古镇的兴衰与天津一脉相连。清中叶,天津得漕运、海运和盐业之利迅速发展成为北方商业重镇,形成了一个“天津经济圈”。从开埠至民国时期,天津的经济很快覆盖了直隶(今河北)、山西、内蒙、山东地区,成为带动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龙头。大量天津进口的各色布匹和其他洋货,经南运河和卫河输送到山东的临青府、河北的大名府、河南的彰德府(今安阳市)、卫辉府、怀庆府(今沁阳县)等,而这些地区运往天津的药材、棉花等货物也是经卫河下运,于是元村便成了一个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就产生“元村御河一拐弯儿,顶住南乐半个天儿”的说法。元村镇因为水运而兴起,也因为水运的衰落而没落。清末,运河淤积,铁路开通,元村镇的优势不再,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初大运河停运,元村古镇日渐衰落。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卫河)南乐段,是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是一条见证中国漕运兴衰发展史的河流。于清丰县入南乐县境,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全长约21.5公里,其中流经元村镇段9.8公里,沿河主要历史遗存有卫河渡口、古码头遗址、苏氏粮仓等。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保护好大运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元村镇在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保护开发隋唐大运河两岸文化带为契机,发现了古码头、古民居、古渡口及重要粮仓十来处遗迹。南乐县政府斥巨资建设总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目前已完成下沉式广场、卫河古码头复原、古遗址保护、牌坊、雕塑、桥梁亮化工程、亲水栈道平台建设、健身步道、绿化带等。而“元村仓储”则是元村集中心原来的粮食仓库,中原地区少有的粮仓遗存。旧址基础上的这几座粮仓改建于五十年代,由于居镇中心,每年交公粮、卖余粮时都十分拥挤,周边几个县乡的粮食也于此积储,往来运输,车水马龙,直到国家免除公粮,昔日热闹的粮仓才逐渐安静下来。这一“静”就是几十年。这就是南乐县元村古镇文化历史遗存明珠中最为耀眼的两颗。2017年12月18日,将元村镇仓储、元村码头遗址群等6处文物项目公布为南乐县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乐县,古称昌乐,因县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乐”则取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故称昌乐。今年7月15日上午,在南乐文庙广场,隆重举行了南乐县文庙博物馆和唐槐公园对外开放仪式,标志着南乐老城中两处地标物的升级改造完成。唐槐公园的古槐系国槐,位于南乐县城东北隅关帝庙遗址内,胸围4.45米,高15.7米,冠幅东西15.5米,南北18.7米,为南乐县城八大槐之孑遗,此槐沿称“唐槐”。现树冠庞大,苍劲雄伟,华荫如盖,状姿优美,1980年公布为县级保护文物。辟建的唐槐公园属于居住小区游园,公园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核心为树龄1000多年的南乐“八大槐”之首的第一古树“唐槐”。2020年,南乐县谋划实施总投资约800万元投资建设,唐槐公园的建成为周边群众营造了一处新的文化、休闲场所。南乐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51年的历史,是濮阳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文庙.大成殿等为古建筑遗存,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乐文庙复建项目是在原址大成殿的基础上,依据文庙历史格局恢复其余建筑。2018年开始建设,工程总投资4800万元,占地面积约60余亩。复原后的南乐文庙建筑群由三路院落构成,由西向东依次为学宫、文庙和文昌宫,是典型的庙学一体、左庙右学的布局形式。文庙的对外开放,将更好地发挥文庙在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崇文尚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