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有哪些?
(讲到关键的了,投资理财)
1,风险与收益:选择金融产品的两大考量
金融产品有两个重要维度:风险和收益。我们一看线性图,蜡烛图就会很晕,股票上千只,基金好几千只。银行理财产品几百款,还有其他各种金融产品。
金融市场种类确实不少,产品更多,其中,货币、债券、股票、保险、理财产品的功用和目的都不相同。股票投资以财富增值为主,银行产品以保值为主,保险则是规避风险,三者不完全可比。但是学界还是推出了一些度量各类金融产品的一般指标,让我们多少能跨越金融品种进行统一评估,比较各类产品的吸引力,决定在它们之间如何进行组合配置。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风险和收益,这两个维度最常用也最通俗易懂。
首先是“收益”这个维度。
货币作为跨期价值载体是没有回报的,收益为零。但我们要做个区分,货币的“名义收益”为零,一百钞票明年还是“100”元,但你的“真实收益”明年可能为-10%,购买力下降了10%,通货膨胀率为负数。
储蓄虽然收益不高,但名义收益大于零,比如一年为1,5%,总比持有钞票得到的零收益要好。
国债跟储蓄接近,中国国债通常年限是三年、五年、十年,也有更长的,期限越长,利率回报率越高,期限拖得越长,未来经济和社会甚至政治不确定性越大,你作为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越大,所以你应该得到的利率回报要更高,否则,没人愿意去买。在这里,风险越大,回报更高,收益和风险成正比。
国债和储蓄都是“年化收益”“年化利率”,是为了便于比较,统一为以一年为单位计算,比如,三个月到期的利率1,1%,到期收益为1,1%的1/4,五年国债4,3%,到期累积每年4,3%的5倍利滚利。
现在说“风险”维度。
股票的风险远大于国债,更大于钞票。风险大,收益也应该大,不然发行者愧于投资者,但现实中,我们只能说“预期收益”。
就美国充满挑战也益趋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经历,来看看正常情况下收益和风险的大致关系。
1925年年底开始到2014年年底结束,在这八十九年里,假定投了一万美元:
投短期国债,变成了21万美元;
投长期国债,变成了135万美元;
投大公司股票,会变成5316万美元;
一直投小盘股,最后累积的财富将是2,7419亿美元。
但是,千万不能只看收益而忽视风险,不顾风险去追求收益。
按年化收益,短国债3,5%;长国债5,7%;大盘股10,1%,小盘股12.2%。但切记,短期国债风险波动率也才3,5%,最低,而小盘股波动率高达32%,几乎是十倍(收益却没是十倍)。
2,家庭如何配置财富――多国家庭资产结构对比的启示。
西南财大中国家庭调查与研究中心甘犁教授团队,2016年的《中国家庭金融家庭资产配置风险报告》中显示:2011年中国家庭户均总资产为66,3万元,2013年为76,1万元,2015年增长到92.9万元,增长率8.8%。到2016年,户均约103.4万元。(2019了,吉林市有多少家庭到这个户均呢?)
资产结构如何呢?
2016年,房产占68.8%,汽车、工商经营项目和其他有形资产占19.7%,剩下不12%投资在金融资产中。
而经过金融危机的美国家庭,2013年,房地产占36%,有形资产22%,金融42%,英国家庭35%,德国家庭36%,日本家庭53%。中国家庭财富风险过于集中,风险太大。
金融资产配置的结构又如何呢?
储蓄,中国家庭占比51%,欧盟家庭34,4%,美国13.6%。
保险和养老金,中国15,2%,欧盟34.2%,美国31.9%。
股票投资,中国11,4%,欧盟16.6%,美国35.3%。考虑中国美国家庭总资产中金融资产的占比12%和42%,实际股票投资,中国家庭只有1,4%,美国高于十倍14,8%。
真正创造财富的是股权类投资,当然风险也高。
中国家庭还有一个现象,要么不碰股票,要么把所有金融资产全都砸在股票上,占碰股票家庭数量的43%,而美国只有14%的人家这样做。集中冒险“赌一把”的心态很强,必须分散风险,不能冒险走极端。
3,艺术品投资――从清朝精英资产结构说起
最富被抄的和坤,其不动产比重仅4:6%,闽浙总督陈辉祖被抄时,家产47万两白银,房田产4%,金玉铜瓷、古董字画44%,典当钱庄金融资产占51%。
为什么呢?古董等艺术品不露富,轻便易带,隐藏性好,规避抄家风险。
从“盛世古董乱世金”看投资。乱世中古董价格难估量,会偏低。在美国经济滞涨时期,股市萧条,但在巴菲特眼中却是布满投资机会的时期,因为没有一次衰退是永久的,对宏观经济洞察敏锐的人,能在乱世低价收购有价值的艺术品,待到盛世欣赏它的人增加时再以高价卖出。
投资的秘诀,也正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做出比市场上大多数人更准确的判断。本质上这是一种评估的能力。
对我的帮助有哪些?
想投资理财,财富自由,是需要大智慧大格局大魄力的事。从读书开始吧,愚公可移山,所求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