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转载删减,原文地址//www.greatytc.com/p/0411c996c074
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说话得体,思路清晰,总能轻松的做成我们向往已久的事。
羡慕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够好?
很大部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逻辑清晰的人善于用更结构化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实做起来并不难。看完这篇推文,你会对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在实践中逐渐获得改变。
工作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事情总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解决问题的时候,大脑里一团乱麻,却整理不出一个合适的方法;写文章或发邮件,写了一长段却抓不到重点;与朋友聊天,话说了不少,自己意思却没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你向朋友推荐一周进步,非常欣喜的说了一大段:
看完这段,你感觉怎么样?
是不是感觉逻辑混乱,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如果换成这样呢:
就言简意赅了,这其实就是结构化的表达方式。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是框架,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信息,能更好的理解和存储。
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人沟通的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个框架,将知识、数据等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就能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结构化思维。
咨询顾问最擅长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他们每小时收取高达几千的咨询费,帮助客户分析解决问题。
但是论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并不比客户更多,靠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结构化思维的优势:
①锻炼思维能力
相比较传统的线性思维,结构化思维是立体的,帮助我们从多维度,全面系统的思考。
②构建知识体系
将我们每天吸收的碎片化信息结构化,融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③培养沟通表达技能
我们常说的不会说话,其实是抓不住说话的逻辑和重点。
推荐一周进步的例子中的框架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也是最常用的结构化方法。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怎么去找到这个框架呢?
方法一:自上而下,传达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先有框架,再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
举个例子:工作中常用的框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这个框架分析公众号阅读量下跌的问题。
发现问题:公众号阅读量下跌
分析问题:从几个角度切入,并且尽可能扩展可能的问题原因。
解决问题:针对问题分析中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多平台布局,提升曝光率。
学习运营技巧,提高粉丝活跃度。
选择新鲜的选题角度。
提升写作内容质量,增加可读性。
......
方法二:自下而上,提炼框架
如果我们还没有想清楚要研究什么主题,使用什么框架,这时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根据已有信息点,归纳总结框架。
还是用案例来说明:某印刷厂排版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列出所有的信息要点,并精简提炼
印刷厂目前排版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注意,最终列出的时候,言简意赅就好。
③重新审视问题,重构框架和表达,得出结论。
根据分析结果,将问题与要点重构,使逻辑更加清晰,并最终得出结论。
那么,怎么锻炼自己的结构化思维呢?下面介绍三个实用方法。
1.积累结构
框架是结构化思维的基础,如果大脑在这方面空空如也,就难以展开分析。
除了如MECE原则、ODCA循环、SCQA框架等通用分析结构,还需要积累本专业知识结构,比如波士顿矩阵、产品价值链、3C战略三角等。
下面推荐两个日常积累结构的方法:
推荐工具:幕布
幕布是极简大纲笔记,我用过最舒服的记录要点和结构化笔记的工具。通过分层级、写备注、标重点的方式,将笔记更有条理地展现出来。
推荐工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最好的扩展思路的方式,不管是用软件还是手绘,都能让你围绕一个要点发散开来。
3.内容输出
不输出的话,等于没有实践,结构化思维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一周一篇章,必须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写。同时,尽量使用你在之前学习中积累的结构。
如果你没有时间写文章,那就只搭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
或者选定一个主题,用15-20分钟的时间,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论证这个议题,可以说给自己或者同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