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儿子聊天时,说起他小时候的趣事,他说:“妈,我想起一件事,两岁多的时候,因为我拉裤子,你就不带我出去玩了。”
我想起来了,那次本来和姐姐约好带孩子玩,路上,我闻到一股臭味儿,就问儿子,“是不是拉裤子了?”他自己清楚的确是拉裤子了,却没说。
我跟姐姐说,“把我们送回家吧,你们去玩吧。”回家后给他换洗了衣服,娘俩就在床上看书。
当时,儿子也没非要再出去玩,可能觉得自己犯了错儿,还是在家乖乖地待着吧!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
想到这里,我问他,“当时你是不是觉得很难过?”儿子把脸转向一旁,非常肯定地说,“当然啦!”
“对不起啊,妈妈的所做伤害到你了,我向你道歉。”儿子没有做声,好像陷入了沉思。
我也在想,这些年来,养育孩子的一幕幕。两岁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因为他的弱小,我无条件地爱他,呵护他成长。
渐渐地他长大了,无形中对他生出了很多的期待。想当然地以为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一旦他完成不了,实现不了,便迁怒于他。
想到这里,我问他,“儿子,妈妈还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帮我指出来好吗?我努力去改。”
我满心希望他能给我指出自己的错误,谁知,他一句话瞬间把我打入十八层地狱。“太多了,都数不过来了。”好吧,我接受这个无情的评价。
但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他勇于表达出对我的不满,而不是全都藏在心里怨恨我。我说:“谢谢你告诉我,妈妈的确有太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会努力的。”
突然间他蹦出一句,“你要是改了,以后有了弟弟或妹妹,他们就享福了。”
2
每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犯下一些错误,对此,我们没必要在孩子面前伪装我们的歉意,只要我们勇敢地向孩子道歉,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并且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对待父母以及其他人。
真心诚意地改掉我们的错误,会令孩子对我们更加佩服和欣赏。
可是,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愿意跟孩子道歉,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伤害孩子毫不知觉,认为自己没错,这类家长很容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人格扭曲的种子;
另一种不道歉的家长,是明知自己语言、表情或动作伤害了孩子,也认为没有必要向孩子道歉;或碍于面子,怕损害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如果向孩子道歉,将大大折损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严。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0-3岁的孩子社会性发展面临的任务是亲子关系,民主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3到6岁的孩子则转移到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家庭交往中,使孩子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大大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6岁前,孩子面临的主要人格发展危机有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到12-18个月)、自主与羞愧、怀疑(1-3岁)、自动自发与退缩内疚(3-6岁),若危机不能得到圆满地解决,就会妨碍自我的健康发展,例如形成多疑、被动、逃避、不自信等负面人格特质。
因此,要重视孩子的早期经验,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了错事,及时诚恳地向他们道歉,孩子会感受到尊重,体验到父母的信任,这有利于孩子自主人格的发展。
3
其实,道歉并不意味着放弃权威。向孩子道歉,既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知错能改的形象,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敬重,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正直无私的品德。
承认错误很难,但却是一件正确的事。人与人之间的道歉是一种诚恳、真诚的交流。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之后,也理应得到家长发自内心的道歉。
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能使孩子体验到受人尊重的感觉,建立起恰当的自尊。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点关于道歉的小贴士:
道歉应就事论事,不要借道歉之机教育孩子。
家长往往忽视自我批评,借题发挥居多,最终还是在批评孩子。道歉背离了初衷,让孩子觉得家长的道歉并不是出于真心的。这样的道歉是无效的。
不要以承诺代替道歉。
发现错怪孩子之后,家长虽然其心中有歉意,但是又拉不下脸面给孩子道歉或担心直接道歉会损害自己的形象。于是,就以物质、精神许诺来代替道歉。诸如:“明天我给你买一个大洋娃娃”或“星期天我带你去儿童乐园玩”等。
道歉要诚恳,不要为自己找太多借口。
很多家长会以“对不起,妈妈之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的句型作为道歉句,这会让孩子认为父母道歉只是表面功夫,根本没有认识到错误,只是在为自己找借口罢了。
4
面对孩子,要相信身教的力量,孩子是很善于模仿学习的,父母的道歉也是一种简洁的教育,这会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知道每个人做错事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孩子因父母的大度和磊落更增添了对他们的敬与爱,从而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正直无私的好品德。
假如,你曾经或者现在误解了孩子,不妨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