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成长过程中的停滞不前,都跟我们的认知有关系。
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心情不好,“假笑”也能让快乐回归;创意枯竭,换个姿势就能重获灵感;仅仅是握住一杯热饮,就能让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更友善……
这些科学方法背后,蕴含着“具身认知”理论的深刻智慧。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贝洛克在其著作《具身认知》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身体如何微妙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学习能力、智力活动以及社交关系。
书名里的“具身”这个词,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心智之间的紧密连系。
“具身认知”这一理论强调,身体不仅仅是大脑的载体,更是塑造和改变我们认知的重要工具。
首先,情绪的表达与体验并非仅限于精神层面。当我们想要拥有某种情绪时,不妨先让身体“动起来”。
比如,当你感到沮丧时,尝试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即使这个微笑起初是“假”的,但身体的这一动作也会逐渐激发内心的积极情绪,让快乐回归。
这种身体与情绪的互动,揭示了身体状态对心理状态的反向塑造作用。
在学习领域,具身认知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演奏乐器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增强数学能力,这是因为演奏过程中的身体协调与节奏感训练,无形中锻炼了大脑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比如心情不好,放一首优美的音乐,身体跟着音乐舞动,你的心情也会好起来,所以有个成语叫做“手舞足蹈”。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相关的身体动作,如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用身体模拟实验过程等,都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使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地印刻在脑海中。
智力活动方面,身体语言同样不可或缺。
说话和思考时的手势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思想,还能激发创新思维。
当我们散步、站立或刻意制造心理和身体不一致的活动时,大脑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微妙变化,从而孕育出新的灵感和创意。
在社交场合,身体状态同样影响着我们的社交体验。
温暖的环境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而身体的清洁则可能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体细节,实则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社交形象,影响着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
身体与大脑,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有密切关注,你想得到怎样的状态不如先调动身体做出姿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高能量姿势和一套另自己身心愉悦的方案,只要执行力来你就能获得能量,只有流动起来你才能体会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