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旺全
曾几何时,迷恋上了写作,暗里咬文嚼字,喜好人前卖弄。于是,好多熟人都说我是文人骚客。故而写了些乡土味十足的文章,经常发表在了家乡的“滩歌乡语”和一些小小的网络平台之上。久而久之,便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有些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了。
其实文学对于我来说,纯属是一种业余爱好,总是抱着一种愉悦身心的心情去写作的,起初也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可言。因此也就不甚了解自己作品存在着哪些缺陷与不足了。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家乡有条小南河”的散文,感觉非常完美,就转发在了各个微信群里,和往常一样,等待着大家的鼓励与夸赞。果不其然,许多微信好友出于礼貌,都送来了大拇指。就连我们村走出去的省城作家聂中民也偷偷发来了私信,让我把文章转发给他,他要进行修改校正。这着实让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倘若说别人的点赞是出于一种礼貌,那么身为省城记者兼报社主编的中民老弟缘何要对我的文章进行批阅更正呢?出于好奇,我便问了他。他说“这是咱们县里文联主席交代他的事,修改好了便可以刊登在咱们的“武山文艺”。当时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井底之蛙,滑稽且无知,竟然不知武山文艺为何物?更不知我县文联主席为何许人也?后来,经过聂中民老弟的细心解说,才知道武山文艺是我县文联创办的纸质刊物。刊发的都是县内文艺工作者的优秀作品。此平台堪称武山文学的风向标,代表着武山文人的创作水平。并且从中民老弟的口中得知,文联主席也是我们滩歌人,姓陈名晓明,是他创办并主编着武山文艺期刊。至此我才明白,原来写作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门高深的艺术。
或许,五百年前我和咱们县的文联主席是一家,如今因文学又要结缘。在这里我就自作主张,忽略年龄及身份,干脆叫他陈哥吧。
自从加了陈哥的微信之后,他便成了我文学创作路上的领路人,我所写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关注,偶有佳作,便私信让我转发给他,修改校正之后,就刊发到了武山文艺,这极大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家乡有条小南河”被刊发之后,相继又刊发了我的“追忆那些砍柴的岁月”“又是一年丰收时”等一些文章。只是我俩一直很少聊天,也无缘相见。
2017年六月,经陈哥介绍,我便快速加入了县作家协会,虽然协会只是民间组织,但作协群里面却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爱好者,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志趣相投的王孝喜老弟,以及学识渊博的史国栋老师。还有和我一样,一边打工,一边笔耕不缀的许海平老兄。他们的文章让我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他们都成了我写作路上的良师益友。
我本是一名草根写手,平时主要靠打工谋生,我知道文学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但却陶冶了灵魂,愉悦了身心。并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思想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2017年冬天,作协组织了年终总结大会,其时我正好在家,就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情,搭乘着青年才俊,漆文波小弟的私家车一起去参加了会议,这一次,我才见到了一直关心并指导我写作的县文联主席陈晓明大哥。只见他身穿一身制服,戴一副文人眼镜,身体微微发福,头皮些许发亮,但天庭饱满,给人一种聪明绝顶之感。透过眼镜,他那双睿智的眼睛足以洞察世间的一切。当然,他更能在茫茫人海中看到我这颗不起眼的土豆。我急忙上前,握手问好,虽是首次谋面,却感熟识已久。会上,作协给我也颁发了优秀创作奖,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事,开心的程度不亚于高考学子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证书,但也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和鼓励。
会议结束后,文朋诗友欢聚一堂,又进行了一次联谊聚餐。陈哥把我留在身边,和我拉了一些家常。但我忽略了陈哥是文联主席的身份,大家都频频跑过来敬酒,捎带着把我这个乡巴佬也喝的是晕晕乎乎的了。
我平时虽然喜欢写作,但总觉得不善言谈,对于陌生人,似乎还有种社交恐惧症。好多不太相熟的文朋诗友,我都不知见面要说些什么,因此,也就很少去拜访大家。但陈哥对我的关心和厚爱,一直让我深感惭愧。我本想着抽空去登门拜访他。但一怕他公务缠身,无暇接待。二也因自己俗事太多,终究是未能如愿。
春节过后,忘了是那一天,但天气挺好,风和日丽。陈哥突然上门来了,陪同他的还有文友黄东明。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连忙围炉煮茶,想着要如何款待两位不速之客才好。谁知陈哥却坚决不让我胡乱折腾。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一边煮茶,一边闲聊。陈哥博古通今,诗词散文样样涉猎。能聆听他的指导,也是幸事一件。那阵子,我刚好写了篇“狗年说狗”的散文,他说,看了我最近写的文章感觉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从数量到质量,发生了蜕变。得到了陈哥的认可,我心里很是高兴,这说明我没有辜负他对我的厚爱。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文笔提高了。其实,我也看过陈哥的好多作品,尤其是那篇“旧屋的呻吟”,写的更是情真意切,令人落泪伤神。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不敢拿陈哥的作品来和自己比对,但我俩的文章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作品都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都用朴素的文字叩击着心灵。或许,这也是陈哥喜欢我的一个缘由吧。
我觉得好文章都是表达真情实感的,那些辞藻华丽,假大空的文章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身处这个娱乐多元化的时代,文学的土壤是非常贫瘠的,许许多多的好书籍都没人愿意去拜读了,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的作品,那就更没几人去欣赏了。因此有人曾戏做打油诗一首:
一柱清香一缕烟,且随烟云上青天,玉帝若问人间事,惟道文章不值钱。纵然文章不值钱,但我依然热爱文学,就像明知自己的孩子没有出息,但依然要培养教育是一样的。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作协群里的马茂斌老师,他对于文学的痴迷,绝对是我辈学习的榜样。他编著的书籍“岁月留香出版之后,便设摊渭水之畔,风里雨里,为文学爱好者输送着精神食粮。那种对传播文学的执着精神就像一壶浓烈的老酒,足以陶醉渭水两岸的武山万民。
纵观武山文学的爱好者,个个犹如山间的一朵朵野花,就算无人欣赏,也在独自芬芳。万千花朵汇聚在一起,便装点出武山文学的盛世春天。
一路走来,文学之路坎坎坷坷,我这只井底之蛙也在身边良师益友的熏陶和指导下,慢慢跳出了井口,并且一路攀爬,一路摸索,从未放弃,努力记录着生命中的各种感悟。如今又有点飘飘然了。就像马茂斌老师笔下所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一样,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蹲在房顶上的青蛙。我知道文学创作是艰辛的,但当你摒弃了杂念,忘却了名利之后,你才能感受到文学创作带来的快乐。我想我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的,因为在我的身边,有太多太多的良师益友在做伴。
屈指一算,好久不见陈哥了,自从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之后,就再也没得到他的指导了。不知道他现在在忙些什么呢?是在闲庭信步,笑看庭前花开花谢呢?还是在闲坐窗前,静观天上云舒云展呢?总之,我是一直未能去拜访过他了,心里油然而生了愧疚之感。
感恩文学,感恩文朋诗友。往后余生,有了大家的陪伴与指导,我的生活才会过得越来越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