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伯母的孙儿孙女慢慢长大,就读的年级分散在乡里镇上县城的各大小学校。
那些孩子,上高中的住校,一个月一回;上初中的也住校,一个星期一回;上小学的读走学,天天住在家里。
每当高年级的孙儿孙女回家,伯母都要煮上家里最好吃的来“慰劳”他们。儿子儿媳远在上海远在深圳,她这个奶奶就是孩子们的“天”,改善一下伙食解解他们的馋,这是她作为奶奶对孩子们能给出的最大的疼爱和呵护!
对农村来说,最好吃的,莫过于土灶上挂着的腊肉;对农家来说,能拿得出来的,也只有灶沿上挂着的那些腊肉了。
搭上凳子,小心地割下半块腊肉,用火钳夹着放到灶火里,烧去猪皮的汗腺层,偶有三两根没刨干净的猪毛,放到灶火里一烧,那猪毛马上就打着卷儿“化”了,猪皮被烧得“泡”了起来,肉上的油“滋滋儿”地往下掉,被灶火点燃,再燃得“呼啦啦”地响!
猪皮被烧焦时,就差不多了。泡在热水锅里,一会儿被泡软,用刀刨洗出来,黄亮亮的,透着诱人的腊香,让人看着都眼馋!
洗一叶宽大的海带,切成条,炖在腊肉里。灶里的火快乐地跳跃着,像是祖孙们欢乐的心情。待腊肉锅里冲起一朵朵“浪花”,海带条在“浪花”里上下翻滚,就改小火慢炖。
锅里冒着缕缕香气,微微沸腾的汤水里,开着几朵小小的梅花。四十分钟左右,腊肉煮得七成熟,用筷子插入肉中捞起来,放凉。
把腊肉切成均匀的薄片,肥的透亮,瘦的暗红,富于的油水,油汪汪地流了一菜板。从坛里抓出半碗干咸菜,倒在菜板上,切细,炒在腊肉里。起锅时,撒一把鲜嫩的蒜苗,铲匀,盛在大碗里,腊肉的香和着蒜苗的鲜四处乱窜,催得人直咽口水,恨不得马上吃到嘴里。
“奶奶,腊肉真好吃,好香!”
“奶奶,里面炒的干咸菜也好吃!”
“奶奶,这海带也好吃,好糯!”
“奶奶,这腊肉的余味儿里,还有一丝丝甜,你放糖了吗?”
“嗯,放了一点点,好吃就多吃点!”伯母慈爱地看着孙儿孙女,筷子在腊肉和米饭间快乐起舞,孩子们吃得一脸幸福,伯母看得一脸满足!
儿子儿媳长年不在家,她是孩子们的奶奶,也是孩子们的“娘”,操心着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也操心着孩子们的学业。
“要好好读书啊!你爸你妈在外面挣钱不容易!”周末的下午,当住校的孙儿孙女背上重重的书包,离开家又去学校时,伯母总会把他们送出院子。
站在院口的那棵柚树下,远远地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直到背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小路的尽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