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利 焦点讲师班五期 洛阳 坚持分享第894天《常学常新》2019.04.20
今天是初级15期的第二次课程,记不清多少次听刘老师讲这些基本的理论内容了,但是这次听仍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也会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所以老师的课真的是常听常新,新在老师每次上课讲的内容都有变化,新在每次上课的伙伴都不一样发表的观点不同探讨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新在自己学习的阶段不同,情景不同,站的位置不同,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总结一下今晚的学习收获:
一、关注正向与坚定规则并行
1、家长一会一个样,孩子自然也是一会一个样,规则的执行是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的,说孩子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往往父母自身也常常是说话不算数的,用自己的权威压迫孩子,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2、父母往往更容易先打破规则,反过来会埋怨孩子,所以规则是需要双方共同执行的,尤其作为家长更要做好规则的坚守。
3、规则的制定要具体可行,如果制定过高,孩子达不到就容易放弃。所以可以让孩子看着眼前能够爬到的地方去努力做,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另外,如果不够可行,就会出现破窗效应,引发其他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做不到了,所以做不到的可以先不用制定。
4、作为家长不要太贪心,不要把规则变来变去的,否则孩子会很反感,干脆放弃之前制定的规则不做了。比如给孩子规定写完作业可以玩手机,结果孩子写完作业,家长看着时间还早,就让孩子再做些作业或者让孩子再多看会书,然后才能玩手机。孩子往往就会很生气,觉得父母说话不算数,然后就不愿意再和家长商量别的规则了,因为孩子觉得反正说了也没用,家长总会反悔。
5、看到你想要做好的心,但我依然要坚守规则。比如下属做事情没有做好,领导看到下属付出的努力,看到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心,但同时事情没做好该负的责任或者该进行的弥补依然要坚持进行。规则的坚守是对双方的共同保护,否则双方都可能因此受到伤害。比如孩子哭闹非要买玩具,如果父母此刻不能坚守规则的话,看似是对孩子宠爱,但实际上可能会让孩子不知道界限和边界是什么,并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
6、规则要双方共同制定,只有让孩子参与进来,他才会觉得制定出来的规则和他是有关系的,否则他就不愿意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也不会对他自己负责,他会说“这是你定的,我又没同意。”一句话可能就说的我们哑口无言。
7、关注正向的同时,也就是看到太极图中白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黑色是一定会存在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问题不会被消灭,但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扩大白色部分而非消灭黑色。生命本残缺,所以残缺是生命的常态,完善永远在路上,我们需要学习和具备的是与问题共存的能力。
二、关注人本身
今天晚上再次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非常有自己的感触。学习焦点之后,对很多理念十分认可,因为这些理念也确实影响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比如有一点,就是关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过多的追究原因。所以现在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想当下可以做什么,对问题的改善比较有帮助的?甚至直接会希望大家在一起列出一个一二三四,而不要讲那么多废话。
今天在家里,小外甥咳嗽流鼻涕等,老妈晚上回来后,就在抱怨老爸没提前说,结果家里也没药了,又说到姐姐的电话打不通,问不清上次喝的药名字是什么,给妹妹打电话的时候,老妈一边问着妹妹买什么药的事情,一边又抱怨了好多老爸和姐姐做的不到位的方面,中途妹妹也带着情绪,电话也挂断了……我一边换衣服准备给外甥去买药,一边听着老妈不断的做着的事情,最后忍不住给老妈说,先别说那么多,现在的重点是到底要买什么药,你知道哪些药的名字告诉我,不知道的我再问。然后老妈想了一下,告诉了我她知道的一种药的名字,我打电话给妹妹问出了另外两种药的名字,然后出发去买药。
开着车在路上的时候,已经快到晚上上网络课的时间了,我趁机和另一位老师沟通了,请她帮忙先做带教老师,然后给老师请了假说会晚会到。身体有点不舒服,开着车有点强忍疼痛,但我没有说什么,也没觉得委屈什么的,只是觉得应该把问题解决了。可是在路上,我突然想到了一点,尽管我很清楚问题发生之后更多的是需要解决,可是前两天自己不也很有情绪吗?不也对着别人发泄自己的情绪了吗?那么今天老妈在抱怨也好,在生气也好,不也是在发泄她的情绪吗?我一味地在强调解决,一味地想要告诉她别说那么多,直奔主题,其实也是没有考虑到她的感受吧?毕竟看到外孙的样子,她会心疼,会担心晚上发烧,加上家里没有药,她会着急,而她的情绪需要一个发泄口,所以她所有的抱怨只是在给自己的情绪一个释放的方式……我该允许,该理解她背后的在乎和焦虑,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想通了这一点,我也想到了咨询中的过程,当当事人带着很大的情绪来到咨询师面前的时候,咨询师固然知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但是也不能上去就和对方探讨怎么做,而是要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