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历本 马晓丽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 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刚刚过去。学者称,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说,与西方人比较,东方人、特别是中国的汉民族,祖先观念非常浓厚。这恐怕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有关,也与儒家思想观念有关。因此,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乌丙安举例说,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习俗。
在侗乡每年的清明节祭祖活动,大都是以房族"补拉"的方式集中进行。祭祖活动除了自己的亲祖父辈或父母外都是由"补拉"集体研究安排的。从祭祖的时间、准备祭品、集资购买鞭炮、聚会的酒菜等,都由"补拉"集体商议。
清明节的历史悠久,而习俗更是各种各样,但中心都还是祭祖,这代表了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对祖先的纪念,重视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