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APP创业已死」的观点就已经在创业圈里多次出现,今年一些大V的表态进一步揭开了这层遮羞布。
值得探讨的观点才是好观点。
app死亡判决书要不要接受,跟自己的市场业务形态高度相关,大家都知道app用户量不好做起来,但很多逻辑复杂的产品依然还是得选择开发app,典型如社交、重流媒体类。
app创业身上背着三座大山,步履维艰,大伙儿面对着共同的悲剧。
1、用户获取成本逐渐攀高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各种需求基本都被满足,各种场景下的服务与行为磨合至稳定,稳定则意味着用户的尝鲜欲望下降,动力缺失,行为则趋于固化。
这是群体行为自然发展的模式,web时代同样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只是web网站link更容易,信息与服务高度的互通,不需要用户特意付出尝鲜成本,则可以不断的接触到新鲜web服务。
移动互联网是割裂的生态,这是苹果最值得钦佩的一个「杀招」,用独立分散的app直击web互联网的link链接核心,造了一个全新的游戏世界,而Appstore则让它控制着整个游戏世界的权力分配。
app服务的分裂化,对用户的好处是初期理解操作成本低,桌面上一触即得,满足需求的路径更短了。而到了现在,不同服务分散在不同app,用户的使用管理成本明显上升,加上app还受制于设备本地空间。
用户需要付出太多精力去维持跟app服务的常态化交互的话,人与网络服务的连接态成多维,显然不如一个中心化的单一连接态让大家省事省心,没办法,我们太懒了,能在洞口就拿到吃的,为啥要冒险去外面跟猛兽争口食。
微信深谙此道,看到了人心最深远幽暗的洞穴里那一抹摇曳跳动的火焰,人们希望呆在一个生活方便且安全的地方,不断集合常用高频服务,再祭出公众号这样的大杀器,早早就瞅准要在分裂的移动江湖里成为一支诺亚方舟。马化腾当年对web「一站式互联网服务」战略思考,在移动微信上得到进化。
2.用户变现巨难
web时代页游+电商广告+成人的三套车用户变现模式,异常高效稳定,这也是link这一极简通道形式给高转化率提供了基础。
app之间彼此独立,信息互通等于没有,包裹服务之身的安装包体积又是个不小的包袱,直接导致原来的变现模式失灵。大部分的APP产品积累用户后,还是用web流量变现的思维挂几个广告,以此换得杯水车薪。
3.app的运营维护成本
这方面是有点被大家忽视的,更多人关注着获取的困难,而不曾注意辛苦拉回来的用户,没几天便销声匿迹,沉默在漂亮的累计下载数字里。
别说增加活跃,维持一个稳定的DAU本身已是一件难事。产品自身的生命力不够强话,需要不断投入资源和人力去运营产品,以保持一个良好的产品内生态活跃。尤其平台型的多边产品,一边用户乏力,整个业务则运转艰难。早期滴滴、uber这些拼命补贴,不止给司机还给用户,那真是没人下单,司机会跑;没人接单,用户更会跑。
然后是支撑一个app的产品设计技术团队,大家都知道人贵,小到一个角色一个人,那是3、4人的小团队。大到分工细致,业务庞杂,一个角色几个人,那是几十上百人的产品技术团队。
服务器、带宽成本不说,一线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让人员薪资面临不断上涨的压力,支撑一个app产品7*24小时的正常运转,背后这些团队成本,用户数越多,越不容小觑。
而移动互联网创业之始,大部头的投入都是在初始0到1这个app的阶段里,真正的业务建设这样的核心竞争点还没开始呐,搭建团队、前后台技术架构,造轮子就花去了大量资源。更别说,要找到合适靠谱的人有不多容易。其中,创始人花去的精力,让其无法在更早的开始专心在真正事关生死的商业模式、战略选择上,于广大创业项目,无疑增添了不少的风险;于整体市场,是一遍遍的组队造车、解散再聚集造车的资源、时机浪费。
困局先说到这,认清现实,悲观归悲观。每一个TMT发展阶段,都会走到瓶颈期,绝望也在孕育希望。当大家都习惯甚至开始厌倦于一些「朋友圈」们的套路中时,隐隐也在期待有新生事物出现,把大家从现在的互联互动疲劳中拯救出来。
进化不会停止。
题图来自 Timothy Cook, Kulama,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