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MIT,斯坦福........这些金光闪闪的名字,任谁收到这类精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是心中狂喜呢?美国的精英大学,被誉为拥有全世界最好通识教育最高学府,是全世界学子心之所往的圣地,多少家庭为了孩子能进入这类大学一掷千金,多少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卷到内伤。
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与中国不同,并非唯分数论,除了要求学业成绩优秀之外,对于竞赛、课外活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校的匹配度都有要求,精英大学更是在全世界最优秀的申请者中优中选优,大学的录取被称为一门玄学。而为了体现对于教育公平性的追求,精英大学肩负着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更加追求学生的多样性(diversity),在录取上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做一些倾斜,并推行无贷款助学政策,让优秀的穷困家庭学生不因经济原因无法进入大学学习,这也是这些大学引以为傲的举措。
一直以来,教育的公平性,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特别是英美国家,大学学费高昂,并非普通家庭所能负担,很多孩子都是依靠贷款读完大学。很多这类问题的社会研究都是从家庭阶层、种族的角度去分析,包括阶层的流动。《寒门子弟上大学》,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进入精英大学后真正生活是怎样的,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最大程度的获得精英大学应该给予他们的益处,帮助他们走向更好的人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性的意义。
《寒门子弟上大学》的作者本身就是来自寒门的精英大学毕业生,这本书改写自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他采用社会研究常用的访谈法和观察法,访谈了几十名来自一所美国精英大学各个阶层的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大学生活。他的研究最突出的一点是对于穷困家庭学生的分类,他称之为寒门幸运儿(Privileged Poor)和双重贫困生(Doubly disavantaged),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虽然都是来自贫困家庭,寒门幸运儿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被幸运笼罩,用奖学金入读了优秀的私立高中,而双重贫困生则入读的是贫困社区的公立高中。
美国的中学系统跟国内不太一样,因为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残酷但是相对是更公平的,因为追求的高考分数,因而即使是那些最著名的重点中学,也就是升学率上比普通中学更耀眼,在教学内容、学校生活上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在美国,优秀的私立高中与那些处于贫困社区的公立高中是有天渊之别的。私立高中拥有着优秀的老师,丰富的课程设置,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良好的学风,细致入微的升学规划指导,最重要的是,私立高中的一切,学术体系以及教学方式都是为了大学做准备的,它其实跟精英大学是一个体系的,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文化资本”来源。而贫困社区的公立高中,他们都挣扎在完成基本学业的压力下,老师维持课堂秩序都困难,学生毕业率都很低,更别提有多少精力能用在教学上。在这样的学校里取得优秀成绩的双重贫困生,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与自律,如同我们国内中学的寒窗苦读一般,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像私立高中的学生那样全面发展。
所以,不考虑经济上的原因,单纯考虑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上,寒门幸运儿如同那些高收入的学生一样,比双重贫困生适应良好的多,对他们来说,大学生活其实就是高中生活的延续,因为并没有那么大的变化,而对于双重贫困生来说,精英大学就是一种新的文化,与他们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文化,他们不敢或者不屑于与教授、老师建立关系,不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资源。精英大学能给学生最重要的其实并非课堂的知识,而是在大学的这个环境与资源,如果不能融入它的文化里,那么精英大学所能带给学生是大打折扣的。关于文化融入的研究结果,其实与《教养的迷思》里作者的观点是相互印证的,孩子的社会化其实是由同辈群体来完成,并非家庭教育。寒门幸运儿和高收入学生都来自于优秀的私立高中,他们其实属于一个群体,他们会有类似的行为模式。私立高中的小班教学,老师对于学生更紧密的指导,对于寒门幸运儿熟悉精英阶层这套不言自明的规则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而双重贫困生,来自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即使他们与寒门幸运儿拥有一样的家庭环境,但是他们更难融入属于精英社会的精英大学。如果无法融入,无法将自己的身份同化为精英大学的一员,那么这大学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美国阶层分化隔离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日常生活时时刻刻都受到经济困难阴霾的影响,而这种经济的困难会转移到心理上,制约着他们的行为。而精英大学,本质上是属于中上层社会的,即使它愿意为贫困学生提供各种帮助,然而他的政策制定者本身就是属于中上阶层,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视角,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贫困学生真正的困境,从大学制定的帮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实际落地效果来看,还是有着浓厚的高高在上的意味。也因为作者寒门学子的出身,他能更加理解贫困学生。通常统计数据会掩盖住各种细节,然而人是情感的动物,一个细微的细节,或许对于个体来说,就是天差地别。
这本书其实调研的都是美国本土的学生,然而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有意赴美留学的家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它能让你多一个角度去看真实的精英大学生活。虽然作为能够支付国际学生学费的家庭,肯定算不上贫困家庭,生活上不会像书中的贫困家庭学生那般深受经济的困扰,然而书中对于“文化资本”的描述,其实是很有参考意义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小,如果要融入精英大学里这种默认的精英社会的规则,还是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准备。
最后,如同一般的社科类研究一样,由于观察法和访谈法都是做的相关研究,书中对于学生使用“办公室时间”的调查,并没有言明学生个人特质的因素影响,毕竟个人特质与是否愿意去找老师交谈建立关系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单纯从学生阶层分类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可能对于研究结果会有影响。然而,作为个人访谈资料来体现问题,对于读者还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