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影响我人生观的一本小说,我想还是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
《刀锋》中的故事讲的是一战期间美国年轻飞行员拉里因遭遇人生变故——他的战友为掩护他而牺牲——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他放弃了美国正处于空前繁荣时期的时代机遇、放弃了与深爱着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的爱情,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寻找“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罪恶”这个问题的答案。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借聂赫留朵夫提出同样的问题:为何社会罪恶不断?拉里为了寻求答案,他选择了“逛大街”:读万卷书——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去寻求答案,行万里路——从巴黎开始去周游世界、最后到了印度以感悟人生,也寻求了内心的一份宁静。他最终大彻大悟成为一个从精神生活中获取满足感的人。
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作者亲身经历,用很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叙述故事过程,语言简单朴实偏口语化,却能将一个人的特点和人性——无意于世俗和名利的拉里,至死也不忘社交活动的但心地善良的艾略特,美丽的追求物质的伊莎贝尔,从单纯可爱变得纵欲无度的索菲……——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表现了女人在性欲方面的渴求。作者毛姆所写的一切世俗的欲求都为衬托一个无欲无求而有情怀的拉里。所以乔治·奥威尔这样称赞毛姆,”对他直言不讳,毫无掩饰地讲故事的能力我无限钦佩”。
小说中有许多和拉里相关的人的人生故事,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艾特略热衷于社交活动,削尖脑袋想尽办法混迹社会上流社交终于成为社交界名流,但将死之时却无人问津而痛哭流涕;伊莎贝尔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而放弃了与拉里的爱情,认为拉里那样的生活状态是无所事事,选择了与富家子弟格雷结婚,婚姻比较美满,过上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虽英国经济大萧条让格雷破产但她也不离不弃;格雷,一个好男人,深爱伊莎贝尔,经历破产后十分绝望最终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苏珊娜·卢维埃,拉里的一个情人,一个钟情于画家的女人,换了好几个画家情人,最终嫁给阿吉里先生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年幼时单纯无邪的索菲,后来因丈夫儿子出车祸去世对生活自暴自弃而因此过上了滥交和吸毒的生活。拉里认为唯一可婚可娶的只有可怜的索菲,他认为她有一颗可亲可爱的灵魂,她即使寻求自我毁灭里面也包含着高尚的元素,这不免让人感到惊奇,而索菲最终也以死亡解脱……
在这部小说中:至死也不忘混迹上流社交的人,却从来没有收获真正的友谊;极力追求物质生活的人,虽已如愿,但却错失了一个有趣而又高尚的灵魂;纵欲无度之人,最终过上了自暴自弃的生活……而当初放弃时代机遇和去“逛大街”的“疯子”,博览群书、环游世界,最终成为了光彩夺目的人之翘楚。这不得不令我驻足思考人生,到底什么才真正重要?
在《文学与人生》课上老师所讲的列夫托尔斯泰,他生于贵族家庭,但在后来人生观发生转变后,开始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同时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他的作品《复活》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刀锋》中的拉里和《复活》中的聂赫留多夫都是在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他们是成功的,但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正如德国哲学家在他的《人生的智慧》中写到:“真正的人格优势,是那些具有如伟大心灵和高尚情怀的人,和他们比起来,即使拥有显赫的地位,甚至出身帝王家,只不过如同镜花水月,不值一提。温文尔雅的气质,健康强壮的体格,快乐向上的心态,成熟的理知,敏锐的洞察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善良的心地,这些都不是身份和财富所能给予或替代的,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所具备的人格。当我们独处的时候,这些美好的品性会形影相随,人格远比我们所能拥有的财富或任何其他事物要重要,也比别人怎么看我们要重要。”
我觉得人活着确实不太容易,好像每一个人都在竭力活着。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支撑着自己走完这艰难的人生。如果不注重和珍惜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譬如亲情、友情、爱情、高尚人格以及个人成就感等,而总是极力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人生的确没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