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徐峥说他拍摄《囧妈》的源起,是他观察到很多中国的原生家庭,家长对孩子都是一种控制型的爱—— “我这是为你好啊”“我这是因为爱你啊”……
家长心里有很多标准,觉得孩子应该活成某一种样子。这就会带来很多矛盾,这是很多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家人常常到最后变成一种最无法描述,最没办法沟通的人,双方都觉得委屈,却都很无奈。
这让我想到亲子咨询师杨杰在《精准回应》一书中所写的:大人在自己预设的时段内没有看到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焦虑便开始升级。在焦虑的推动下,大人试图立刻扭转孩子的表现,这往往是冲突的开始。从本质上说,这是对孩子的控制。
可是,如果我们不去介入,就眼睁睁看着孩子磨磨蹭蹭写作业不管吗?任由孩子大喊大叫乱发脾气吗?明知道孩子是在找借口逃避该做的事情,用“他还是个孩子”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精准回应》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亲子咨询师杨杰详细剖析了最困扰家长的、也是最常见最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3个亲子互动场景——情绪管理、亲子沟通、陪写作业,手把手地教家长看清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背后的深层需求,改变家长固有的思维方式,精准有爱地回应孩子,培养孩子自主自律的好习惯。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爱,而不是在爱的名义下的控制。
01 情绪管理:把发脾气变成一种有效沟通,不要“即兴”发脾气
许多父母都有同样的体会:控制情绪太难了。工作压力那么大,下班回到家时已经疲惫不堪,哪还有心情和孩子耐心的互动呢?尤其是孩子犯错时,压抑的小火山顿时就喷发了。
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是怎样才能改呢?作者建议如下:
1、首先是自我克制,等情绪平静下来,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只克制不处理,那么我们其实只是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一旦达到一个阈值,情绪必然会爆发。
作者建议:当我们特别生气时,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3年以后还能想起来吗?那时候你还生气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一定要在当下把问题处理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既然3年后都不记得了,今天又何必生气呢?通常3年后还让人纠结的事情,还不到1%。想想这些,气往往就消了一半了。
如果还是控制不住情绪,杨杰老师建议父母主动将自己和孩子隔离几分钟,在这几分钟里,家长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理清思路。比如:有几种处理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孩子接下来可能会有怎样的回应?我们该怎么对待?
作者建议用书写的方式记录这个思考的过程,因为思考时很容易千头万绪,但是写下来会变得很清晰,也更容易取舍。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育儿,我们工作生活中都可以应用,处理各种负面情绪,这不是负担,而是疼惜我们自己的方式。
2、杨杰老师还提出家长不要 “即兴”发脾气,而是要确定一个理智的目标,并且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不要翻旧账,不要攻击孩子,把发脾气的危害降到最低。
“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这三句以“我”开头的表达方式,避免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
比如:“上午有充足的时间,我们约定好中午之前写完作业,我也很信任你,可是我发现你一直在看电视,作业一点儿都没有做,我很生气,也很失望。我希望你在下午6点前写完作业。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周我会考虑加强监督。”
这番话看似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点到为止”非常重要,教育的力量需要慢慢累加才能体现,坚持这样做,会看到孩子令人惊喜的改变。
不要逼孩子俯首认错,有时候孩子虽然什么都没说,但行动上已经认错了。如果孩子被迫诚惶诚恐,会累积怨恨,严重影响亲子互动的效果。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似乎是为了孩子,其实最终成全的还是父母自己。
02 捕捉孩子细微的进步点,尽管它们总是隐藏在孩子缺点的缝隙里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孩子经常上学迟到,今天终于比平时好多了,但还是迟到了5分钟。孩子自己说“我今天就晚了5分钟!”
家长这时候应该怎么回应呢?也许我们会脱口而出:“有什么可得意的?5分钟也是迟到!”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孩子,你说得没错,今天你比昨天快了10分钟呢,明天要是再比今天快5分钟,我们就不会迟到了。学校门口的保安叔叔再见到你,肯定会说:哟~今儿够早的呀!”
很明显,如果我们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展望”第二天早晨可能出现的情况,孩子就会设想当时的情绪和感受,因而这个虚拟的场景会对孩子产生一种真实的激励作用。
孩子的改变往往不会排山倒海而来,而是会像破土的小草一样,悄无声息地冒出地面,细小的进步总隐藏在缺点的缝隙里,特别不易察觉,非常容易错过。
孩子的进步时刻都在展现,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如果我们总能发现这些细碎的改变,就不会对孩子失望,而是会与孩子一起庆祝进步。
成长是翻山越岭的艰辛之旅。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困境并提供有效的支援,他们需要的是教练而不是法官。与追究责任相比,如何改进更有价值。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面向过去,迫使孩子追悔过去;一个是面向将来,引导孩子展望未来。
03 当孩子写作业磨蹭时,我们到底在气什么
下面这个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非常熟悉:孩子放学到家后,嘴里说着作业多,却磨磨蹭蹭40-50分钟之后才开始写作业,一路磕磕绊绊写到很晚,还写不完。而这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让家长心里的火苗越窜越高,从催促到责备,最后演变成训斥,甚至是暴怒。
那么,这场由作业引发的风暴,是怎么发生的呢?杨杰老师做了深刻的分析:
从我们家长的角度来看:既然作业多就应该赶紧写,写完了早点休息。看着孩子浪费时间,虽然表面上我们没有干涉,但实际上我们不满的情绪已经在不断的积累和酝酿了。
而写作业,本来是孩子自己的问题,结果在心理层面,我们部分承担了孩子做作业的责任。我们的情绪也通过作业,和孩子的情绪连接绑定在一起了,我们甚至不自觉地想要通过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就是我们忍不住发牢骚和催促,而孩子受不了我们的责备,开始对抗发脾气,最后不欢而散。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孩子没有按照我们计划去做,这让我们产生了挫败感。表面上看我们生气是因为孩子写作业不主动,深层原因其实是孩子不符合我们的意愿。也就是说:风暴的源头在于我们家长。
我们可能觉得冤枉:“我让孩子早点写完早点休息,这不是为他好吗?”而杨杰老师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仅仅是为孩子好,孩子不听就算了。家长为什么会那么生气呢?因为这里面隐藏着家长为自己的考虑——孩子早点睡,我们也终于能早点解放了。
从写作业这个事情本身来考虑:晚做一会儿作业,后果严重吗?我们能允许孩子不按照我们的想法做事吗?而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引导孩子越来越独立,还是因为我们内心对孩子缺乏信心,而不自知地和孩子越缠越紧呢?
其实,孩子的作业只要能完成就行,并不需要按照我们期望的状态和节奏。我们只需要发自内心地相信,作业是孩子的事情,他能安排好,与我们没有直接关系,作业也不是我们的责任,只是属于我们的监管范围。
如果孩子做完作业的时间太晚,事后提醒一句就可以。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甚至不必刻意说,过几天,说不定孩子自已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悄然改正了。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教育的结果是缓慢呈现的,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04 写在最后
亲子咨询师杨杰老师说:妈妈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在亲子关系中,孩子是根据母亲的回应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的。家长需要洞察孩子的感觉及其背后的心理需求,而非仅仅根据孩子的行为进行回应。
要做到这一点,绝不能仅凭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沟通,同步教会孩子自主自律。从而让孩子慢慢形成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开启孩子自我教育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