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这部影片在十多年后再看,仿佛才看懂了。多年前不解其意,甚至多年后已经完全忘记影片里的叙述的故事,但伍尔夫(妮可基曼)在影片最初和最终走向河流溺亡自身的一幕一直萦绕我心。镜头里的伍尔夫神情并不痛苦但刻着绝望。她的生死遗言是向阳而充满希望的:“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 (我没有选中文版,因为觉得“put it away’不好翻译,其意并非网上译作的“放弃它”)伍尔夫才华横溢但没有力量去面对生活和往后余生。这像极了我们的诗人海子啊。他在年轻的时候卧轨自杀,而活着的他书写对生活的向往“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是那么鲜活。和伍尔夫一样,他想好好的直面和爱他的生活而不能。
妮可基曼(伍尔夫)出演的其他电影从未如此撼动过我。她在戏中台词不多,但全身心投入,演出了小说中描述的达洛维夫人人至中年仍“带一点鸟儿的气质“灵动和脆弱,以及伍尔夫自己时时深陷于思索的出离。影片中的伍尔夫让我想起我们的名著经典里面的林黛玉,那蹙眉、高挺的鼻梁(据说为了影片特地化妆而成,妮可基曼自己鼻子没有这么高)、瘦削而颇有风骨的身材,让人望而即感知伍尔夫孤傲而永久地凝视内心、人生渺茫及人际隔阂的疏离。尤其是她躺在树林地上久久地凝视死去的麻雀那幕。阳光那么明媚,孩子们就在不远处的从里欢乐嬉戏,生活仿佛在殷勤地召唤她,幸福和快乐让屏幕之外的我们觉得那么近在咫尺。而她则绝缘般浑然不觉,只沉浸在自我的深渊中。Phillip Glass所作的《Morning Glass》在全片中一直潮水般汹涌地回旋不停。此时依旧川流不息循环往复,正如伍尔夫从未平息的涌动的情绪和意识
伍尔夫的年代跨越二战前后。也许是二战摧毁了她原本就纤细脆弱的内心。她生活优越,丈夫爱她,接纳她的一切以及她的脆弱和痛苦,叹息以写作度日的她本应“既活在现实中也活在书中,很幸运”。但恰恰就是在游走于这分不清现实还是虚构的边界让伍尔夫日日沉溺。伍尔夫认为是她丈夫没有过上她想要的虽重压重重几乎摧毁她的伦敦生活。她内心的虚弱竟让她怯于面对家中的仆人。其实她知道责任不在于她丈夫。她在自尽前已经顿悟出来。面对眼前无所谓好或坏的生活,她无法直面,无从了解,更奢谈去爱它。
爱能拯救内心崩塌的自我吗?伍尔夫的丈夫为了重塑她的精神世界,从让她伤痕累累的伦敦迁至有着宁静田园风光的里士满,为了她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而办印刷厂,担心有轻生尝试的她再度自杀而想办法让人对她寸步不离。而伍尔夫对此的理解是囚禁。她也爱她的丈夫。但要面对生活的还是她自己,她找不到这份力量。
片中另一个故事主角劳拉布朗(朱莉安摩尔)有着完美的家庭生活,但她内心对原女性朋友的爱而不得以及无法成就自己想要的生活让她抗拒眼前的世俗的幸福,爱他的丈夫和儿子理查德犹如重压。深爱的女性朋友也和异性组成了看似正常的生活。他们甚至还保持朋友般的联络往来。她的虚弱让她无力做好的那个蛋糕就像她努力想要扮演的家中男人的好妻子。她努力按照世俗的标准迎合这个世界,也遇到了爱她的丈夫。然而在迎合中她早已把自己击溃。
敏感的理查德从幼年开始即感知这一切,奋力想用爱来呼唤、留住走向绝路的妈妈。然而妈妈的选择是逃离这个家庭。父亲和妹妹也相继死去。也许是童年悲剧的一种宿命,成年后的理查德作为作家功成名就,有许多朋友,有真心爱过他的男女朋友,结果他依旧脆弱不堪。他的男友离开他才会感知自由,他的女友热情为他张罗好友party而他认为自己在为别人生活。如果用海灵格的眼光来看,理查德在用他童年时还未来得及健全成熟即受重创的对母亲的爱,认同并承载了母亲的痛苦。
这种爱无法救赎另外一个人的感觉,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如出一辙。抑郁者内心的痛苦在于自我无力去支撑对生活的希望和压力。抑郁带来的绝望和孤独,只能由抑郁症者自己痊愈。他们无法凭借他人的光。和剧中抑郁的主角们相对比,伍尔夫的姐姐,理查德的女友,劳拉的丈夫都是入世的、热情而生机勃勃的。他们深爱着另外一方,心甘情愿地付出。而面对伍尔夫,劳拉和理查德内心的鸿沟,这些即使最亲最近但由外注入的爱,则如杯水车薪,平息不了他们通往地狱的心火。劳拉最终活下来了。虽然逃离, 她在抛弃现实的自己并不接受的生活以后,独居至老。虽未达到理想,也没有心中所爱之人,孤独但不去过自己所不接受的生活至少能让她免于抗拒过多的内心痛苦。
若从主流的影片分类来看,这是一部讲述抑郁症患者及双性恋者内心的故事。但也许应归功于影片和主题曲对意识流总是关于纷繁思绪,关于自我的内心映射的完美演绎,它跳脱了这两个标签,而让观者体会到了更深的延展。仅仅是虾米app上面对主题曲的评论,就有许多影迷写满了对它的认同和在人生不同时期反复观看的痴迷,有的“把它在自己不同人生时期看了5遍“。不理解它的观者形容它“压抑”。爱它的观者观照出了和片中人相似的挣扎,沉溺和想要向阳而生但需要汲取更多内心力量的心路历程。直面痛苦的压倒性,往往是治愈内心的,它在喻示:“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
影片用原著《达洛维夫人》为主线关联了三个超越时空的相似故事,镜头的切换惊心动魄,推动难以叙述的意识流的完美展现。弹幕告诉我,名角云集的这部拍于2002年的这部影片获得某届奥斯卡。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奥斯卡影片。能把内心刻画的如此细腻深入。除了妮可基曼入戏的演绎,那个时期的梅姨在影片里有惊人的美,甚至之于她在《走出非洲》或者《穿普拉达的恶魔》。演理查德童年的演员把对妈妈的认同、悲伤的爱和痛苦表达得很成熟。除了演员,也归功于大碗导演史蒂芬 戴德利。他对内心的荧屏演绎几乎部部皆精彩绝伦,面世即成经典。例如《走出非洲》,《穿普拉达的恶魔》。Phillip Glass所作的《Morning Glass》很贴切影片中每一个深陷自我深渊的主角永不停息的心流。
(2020年第七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