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长脂肪瘤,2个外敷小方子,方法简单还好用,错过真的太可惜!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中药外敷,是中医的一种特色治疗手法,相比口服药物,有简便、实用、解燃眉之急等的特点。在门诊治疗像脂肪瘤、结节等病症,特别是包块比较大的情况下,我经常会加建议内外同调的方法,往往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天给大家分享治疗脂肪瘤的两个外敷小方子,方法简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隔姜灸取一块大小2-3cm,厚度2~3mm的新鲜姜片,然后扎上几个个小孔;将艾绒捏成瓷实的圆锥形状后放置在姜片上,点燃即可,烧尽后更换艾绒。温度以保证皮肤温热舒适为宜,时间30分钟左右,每日1次。这种方法通过生姜的温性来增强艾灸的效果,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脂肪代谢和消耗。2、白芥子外敷方将白芥子研磨成细粉末状后适量取用,用少量醋调和成糊状,然后均匀敷于脂肪瘤患处。需注意:根据皮肤的反应及时揭下,避免长时间敷用以防皮肤灼伤,最好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白芥子,专门化皮里膜外之痰,脂肪瘤就长在皮里膜外的位置。它味辛,特别是粉碎以后,辛辣的气味更加浓烈,就是靠着这股冲鼻的气味在筋骨肌肉里到处游走,然后把里面的痰湿化掉,排出去。
之前有位患者来诊,全身多发脂肪瘤,多长在腰部和四肢,最大的有鸡蛋大小,摸着软中带硬,按压有疼痛感。问诊得知平时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次数多等,让他伸出舌头一看,舌淡苔白腻。
仔细辨证后,他的情并不复杂,原因在于脾虚湿困,痰瘀互结。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而成痰,痰瘀互结于皮下,形成脂肪瘤。同时,脾虚影响胃纳,导致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于是开了一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三棱、莪术、浙贝母、白芥子、山楂、神曲。并配合外敷方,内外同治增强效果。
治疗思路要从健脾、化痰祛湿入手,决定从内外2个方面调理消散脂肪瘤。
内调: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苍术,厚朴,浙贝母,生牡蛎(先煎),夏枯草。外敷:较大的脂肪瘤位置敷贴消瘤贴。
分享 全身长脂肪瘤,2个外敷小方子,方法简单还好用,错过真的太可惜! 观看更多转载,全身长脂肪瘤,2个外敷小方子,方法简单还好用,错过真的太可惜!结果呢?用药一个多月后,不适症状均有所改善,脂肪瘤开始变软变小,也不疼了。又看了看他的舌头,发现舌质有些暗,是阳虚的表现,果然患者有手脚冰凉的症状,于是微调方子,在软坚散结、健脾化痰的同时加入一些补阳的药物。
最终3个多月的时间,部分小脂肪瘤消失,只剩缩小成黄豆粒大小的。调整药方,继续服用一段时间,诸症平息,全身脂肪瘤也看不见了。
来看下这个方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是大名鼎鼎的四君子汤,有益气健脾的功效,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切断生痰之源。陈皮、半夏,理气燥湿化痰,助脾运化;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散痰瘀。浙贝母软坚散结、清热化痰,白芥子尤其擅长于消散皮下痰核,二者配伍,共同作用于皮下脂肪瘤;山楂、神曲,消食和胃,改善食欲不振,帮助脾胃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