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期待很随意的交谈。
如果是定好了主题,老师说:“我们来讨论一下教案的事情”的时候。指定那一个小时我也就只是听了两个经典教案而已。
但如果是在不特定的环境,不特定的语境,甚至前一秒在笑问着:“嘿,子佳,你有男朋友了吗?”后一秒也可以进入轻松专业的教育话题。前天11月10号的上午,我俩穿越了大半个上海,再从龙耀路隧道横跨黄浦江抵达浦东之后,我问老师:“你本科不是学大教育的嘛,应该是研究教育的整个体系的吧,那在教幼儿园的小孩和教小学生时,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不同年龄的儿童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呢?“这样的问题,特别微观,聚焦点特别特别小。幸运的是,老师不仅能够在微观上讲的很透彻,他更善于把你的问题上升一个level,视角就不一样了。
老师说:”大教育就在讲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教育和幼儿的关系(微观),第二件事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宏观),至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个就是微观视角了,有很多很多细节的东西,要讲不清了。
我以为对话要在这里截止了。但往往老师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随后呢,老师机智的用皮亚杰的理论来帮助我解决问题。皮亚杰是建构主义认知学派的杰出代表。大家熟知的也就是幼儿认知发展经过的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但是皮亚杰真正想讲的建构主义不止于此。皮亚杰认为知识分为三类:社会知识、物理知识、数理知识。社会知识就是:拿一个皮球给小朋友告诉他说,这个就是皮球。大多社会知识是约定俗成的,老师家长告诉他就好。物理知识就是:小朋友拿着皮球玩,某一天他一失手,皮球掉在地上弹了起来。这时他发现,原来皮球是可以弹起来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会发现,力气用的大一点,皮球会弹得高一点;力气用的小一点呢,皮球会弹起的矮一点。这是自己探索来的,这个是很具有意义的发展探索。最后一类数理知识就是:把一块小木板斜着放,让小球从木板高处向低处滚动,用手拿着小桶在比木板低处更低的位置接住小球,看看哪里是正好能让小球滚入桶的位置,但是呢这个位置还会随着不同的情景发生变化,比如:木板的粗糙程度、木板的倾斜角度、小球高度的变化、小桶直径的大小等等。而这样的数理知识是一定要教的,如果让小孩自己探索,顶多他只知道球滚下来了,小桶很难接住,仅此而已。
回归到我最初的提问:面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都是在讲: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当一个小孩能达到自己探索物理知识,也有人教给他数理知识的时候,这个小孩就很聪明了。
城市的小孩和农村的小孩差别也不是特别大,但是城市的小孩相比农村的小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有人教。
一阵感慨自己又get新技能的时候,同时也了解到,这些看起来很理论却很具实操价值的知识,往往存储在少数人的头脑里,而不是我们的一线工作者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