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
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
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古时的斯巴达青年,有一种风俗,要在神坛上承受苔刑,以增强承受磨难的耐力,则同时具有主动和被动这两种因素。主动迎接磨难使他好像刀剑欲见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怕感,磨难使他仿佛鹅卵石愈见圆滑。
过多的磨难,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或许是件喜事,诚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近代史已把这一点昭示得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难兴邦,这只是一种狭义的真理,而不是广义的真理。
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的地中线》中虚构了一个地名--香格里拉。后来人多把香格里拉喻为世外桃源,遗憾的是人们命运中的香格里拉,总成为虚幻,而坦塔罗斯城的磨难总是事实。
人的容颜和磨难成反比,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
若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少一些磨难。磨难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优秀,又想逃避磨难,这样的事几乎是极少发生的。
(凡是在成熟以前,都有苦味的。)
(人在年轻时,应多吃苦。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