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样可以随意查阅,
但生命有别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为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而再次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内收藏的所有金银珠宝、文物古籍、国宝奇珍,被洗劫一空。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场战争中,中国失去了大量文物,连同对那个时代的图像记忆也被迫流离失所。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怀想起那些遥远的记忆,是先祖的记忆,一个民族文明的记忆。
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时归故里?
历史,与未来一样崭新
当下,也许如过去一样古老
如果说有一种实物可以概括中国之美,那一定是瓷器。华夏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大多被瓷器所见证着。来自东方的想象力全都凝聚在纤细又曲折迂回的纹路里,那些独具匠心的勾勒,虽少了些许大家风范,但多的是对中国情结最朴实的表达。瓷器纹样,无需语言,也无需文字。这个世界甚至为中国起了相同意思的名字:CHINA。
中国瓷器纹样独特韵味不断被世界所知晓,人们感叹着它的构图、色彩、线条等和谐的美学智慧。这些纹样不仅在精细程度上令人赞叹,色彩运用亦是典范,展示了中国传统装饰的风采和韵味,让人意犹未尽。
而我国的装饰艺术研究大概率延续过去的方法,通过直接刊载摄影图片或绘制黑白纹饰图样研究、传承中国纹样。
延续了上千年的文化因为社会更迭而传承受阻。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先进的现代科技为传统纹样营造了衍生的温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文化自信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对于中国瓷器文化,我们有自信把它完美诠释和演绎。
中国瓷器文化世世代代由简入繁,从以记载自然事物,到宗教的敬仰。中国纹样,自古以来就是美的惊魂。就像空中飞翔的群鸟,百态的花丛,信手拈来,严谨传神。
大部分平凡的人都是历史的尘埃,但他们将生活的热情寄托在了日常的点滴,才有了纹样。纹样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美。
对于中国瓷器纹样的保护、挖掘与再运用,还做得太少,做得不够。它不仅仅是历史、不仅仅是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家、族、国的情感,我们恰恰是靠着这份认同的情感传承的,但我们忽视了纹样的价值。
鲁迅曾说,“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遗物。或许我们更该做的是通过这些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东方文明的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民族的瑰宝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传承。”
我们是不合时宜的纹样者
较量现代的步伐
时尚是一种轮回,重迎辉煌,我们深入传统,挖掘世纪之美。
工匠,一心只做一件事,一生只为美而来。从天上飘然的手工纸鸢,到江南女子手中的油纸伞,每每想起总是心有余温,美自留。倾注众多时间与心血所打造之物,如同火种,用美温暖众人,于是人们从未停止追寻美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