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喜马拉雅”、“懒人听书”、“帆书”等听书app盛行,尤其是“帆书”app,用户量达上千万,身边很多人都买了会员,这一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很多人都有读书的需求,奈何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而听书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在开车途中、休息间隙、上下班坐车时可以听一些感兴趣的专题,提升自己。
我曾经也试听过一段,的确讲的很好,讲书人在讲书过程中会对一本书重新解构,用自己的话将其内容、框架描述出来,比起自己阅读原文,会更省力,也更好理解。而值得担忧的是,这也会进一步缩减我们深度思考的时间,错把别人的总结感悟当成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致于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精力,生活却没有半点起色,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一大痛点。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年轻人还不够努力吗?仔细想想,其实是他们努力的方式出了问题,无论是读书还是听书,究其根本,都是一种知识输入的方式,没有输出,也就没有办法验证学习效果的好坏,也就不能根据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
那么知识输出都有哪些方式呢?写作算是一种,与别人交流分享也是一种,而在《读懂一本书》中,给这种交流分享的人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讲书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帆书”app的创始人樊登,作为知识付费的鼻祖,我一度觉得他写的这本书肯定是一部希望宣传他的听书软件的推销书,没什么实用价值。但是真正看了书之后,我觉得虽然写的没有他讲的好,但也算良心了,他还是有在实实在在地教大家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从选书到读书,到解构一本书,再到讲书,方方面面,倾注了心力,读来也是颇有收获。
这本书的最大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很多人读不懂难书的情况,书中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个人理解力的池子,比如樊登的池子里就包含7个部分,有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和人生经验,在阅读某个完全不熟悉的领悟的相关书籍时,能通过该领域一些典型书籍来入门、增加理解力,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避免了很多啃天书的情况,而不断扩充理解力池子,也会让我们对更多的未知领域充满兴趣,变得更丰富多面。
第二方面在于书中提到的图书画线的学问,打破了我的认知,我在画线的时候总是局限于在一些表达比较令我惊艳的段落,尤其一些华丽的辞藻总是会莫名地吸引我的眼球,但在樊登老师老师看来,这些都不是重点,书中总结了8条评判标准,达到这8条评判标准的画线,都是讲书时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才是一本书的精华所在。
第三个方面在于对一本书的解构,首先要搞清楚一本书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整体出发找到它的主题。其次,熟悉书的写作背景,知道研究现状是什么样的,从而更能凸显书的研究价值。接着就是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根据问题,书中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带着这四部分的困惑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并通过讲书分享出去,一本书就被最大限度地吃透了。
对于樊登来说,他的成功源自读书更源自讲书,在这本书中,他也是将所有的经验全盘托出,以自身为例,鼓励大众去读书,争当讲书人。知识输出的方式也许不只有讲书这一种,但不去尝试,又怎么知道这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有这么成功的例子,这么多优秀的平台,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努力吧,下一个优秀的讲书人说不定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