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喜欢上了席地的感觉。尤其是冬天,做了地暖的地面,坐起来比床和沙发都更加舒服。
把地面擦拭干净,取一个枕头或靠垫,寻一处感觉最热的地方坐着或躺下,手执一本喜欢的书,仿佛躺在乡间农村的土炕上,很是舒服惬意。硬硬的地面,对身体形成有力的支撑;温暖的地面,让每一寸皮肤都感受到热度,不知不觉中,可能沉入梦乡。
冬日里席地,感觉温暖;夏日席地,感到清凉。席地而坐或卧,一种回归自然,一种随性自在。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沙发,尤其是软塌塌一坐便陷进去的那种,仿佛筋骨再也伸不直了,越坐越累。也不喜欢过软的床垫,睡一觉更觉筋骨疲劳。另外,大白天的躺在床上,不仅看起来邋遢,也给人一种病态。躺在地上则不同,那是一种自在,甚至是一种轻狂。躺着,是最放松的身体姿势,所有的重量都给了卧榻,也是最舒服的一种姿势。
为啥这样讲?养生学是这样解释的:睡硬板床,相当于给整个脊椎正骨,纠正骨头的错位。因为床垫太软不着力,会迁就身体,容易使使骨节散乱,气脉受阻,骨歪筋硬。而硬板不会迁就骨头,自然自动地与人的体重对抗,起到拉直、梳理骨头的作用。怪不得有腰椎疾病的人都睡硬床、坐木椅呢!
中国古人席地而坐而卧,称为席居。席居文化起源于先秦时代,是中国的原生文化。日本的榻榻米,韩国的韩室,都是源于席居文化。而凳或椅,是立式文化,源于西方。身体离开地面,坐在椅子或凳子上,睡在床上。所以,有了椅子和床后,席地而坐变成了垂足而坐。据说 ,人们完全告别席地坐卧应该始于宋朝,那时椅子大量引进,也出现了胡床,人们才渐渐离开地面了。
所以,席居是我们中国人本来的坐卧方式。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偶尔抛弃床和沙发,体会一下席地的感觉,舒活一下筋骨,也不失为一桩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