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描述了古代贤明之士的特点,并通过这些特点进一步强调了“道”的神秘和智慧。老子通过对古代贤者行为和态度的描绘,阐述了“道”的应用和体现。以下是第十五章的逐句翻译与解读: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与解读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代那些善于实践“道”的贤士,精妙通达,“道”的奥义深不可测。
- 翻译:古代善于实践“道”的人,他们的智慧精妙玄通,深不可测。
- 解读:古代的贤者,他们深谙“道”的奥义,行为举止充满智慧和神秘,让人难以完全理解。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正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勉强描述他们的样子:
- 翻译:正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勉强描述他们的样子:
- 解读:由于这些贤者的行为和智慧难以捉摸,老子只能通过一些比喻来形容他们。
豫兮若冬涉川;
他们谨慎从容,如同在冬天涉水过河。
- 翻译:他们谨慎从容,如同在冬天涉水过河。
- 解读:贤者的态度谨慎从容,像在冬天过河时小心翼翼,避免犯错。
犹兮若畏四邻;
他们警觉戒备,仿佛害怕四周的邻居。
- 翻译:他们警觉戒备,仿佛害怕四周的邻居。
- 解读:贤者保持警觉,谨慎行事,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或误会。
俨兮其若客;
他们庄重而谦逊,如同在接待客人。
- 翻译:他们庄重而谦逊,如同在接待客人。
- 解读:贤者态度庄重谦逊,待人接物如同接待贵宾,礼貌周到。
涣兮若冰之将释;
他们淡然自若,如同冰块即将融化。
- 翻译:他们淡然自若,如同冰块即将融化。
- 解读:贤者内心淡定从容,外表显得平静柔和,像冰块即将融化时那样平和自然。
敦兮其若朴;
他们厚重朴实,如同未加雕琢的原木。
- 翻译:他们厚重朴实,如同未加雕琢的原木。
- 解读:贤者朴实无华,内心厚重,未受外界的浮华影响,保持本真。
旷兮其若谷;
他们广阔包容,如同空旷的山谷。
- 翻译:他们广阔包容,如同空旷的山谷。
- 解读:贤者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万物,像空旷的山谷那样广阔无垠。
混兮其若浊。
他们混沌模糊,如同浑浊的水。
- 翻译:他们混沌模糊,如同浑浊的水。
- 解读:贤者表面看似混沌不清,但实际上内心深藏智慧,如同浑浊的水中有深藏的清澈。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让浑浊静止下来逐渐变清?谁能在安定中激发生机?
- 翻译:谁能使混浊静止下来逐渐变清?谁能在安定中激发生机?
- 解读:贤者通过静养能使浑浊之物变清,通过安定能使生机逐渐显现。这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保此道者不欲盈。
坚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贪求圆满。
- 翻译:坚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贪求圆满。
- 解读:真正修道的人,懂得节制和适度,不会追求极致的圆满,因为那样反而会招致损害。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正因为不自满,才能保持完美并不断更新。
- 翻译:正因为不自满,才能保持完美并不断更新。
- 解读:贤者懂得不自满,不追求极致,所以能不断进步和完善自己,保持永续的生机。
总结
《道德经》第十五章通过描述古代贤者的行为和态度,展示了“道”的智慧和特性。贤者谨慎从容、警觉戒备、庄重谦逊、淡然自若、厚重朴实、广阔包容、表面混沌而内心清明。他们懂得在静中求清,在安中求生,不贪求圆满,保持适度,从而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这一章强调了修身养性的智慧,提醒人们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节制来实现真正的智慧和长久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