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味越来越淡谈现有过年文化发展方向日益背离华夏文明核心内涵
年是啥?
年是怪兽,象征困难,挑战,危险。
过年就是驱怪求福。驱怪自然有危险,有困难。
所以过年的就有先苦后甜,先危后安,先难后顺的文化韵律、文化节奏、文化氛围。
所以以前放鞭炮才有年味,挤破绿皮车才有年味。
但是今天呢?
鞭炮大城市基本都禁了,高铁通了回家也没那么难了。
表面都是欢乐喜庆。
但是直接抹杀掉过年“驱怪”的文化氛围。
于是过年的文化氛围瞬间被阉割掉一半。
以前过年是人类战胜自然挑战后,野性的欢庆人类的胜利。
现在年都被关动物园了养成宠物。过年变成类似动物园看老虎。
这还有啥年味呀!
所以我们看,古代过年仪式(环节)里,有明确的两个环节,鞭炮、舞龙、舞狮、守岁以驱怪 ,年夜饭、祈福、祭祀以求福。前者虽然是抽象的仪式,但是需要过年的民众为此付出明确实践努力,甚至承担一定的风险。
过年的这两个环节,其实与华夏文明“自强向善”的文明内核紧密契合:
以自强而驱怪
向向善而求福
但是这些年,中国在城市化进程里,基于一系列客观或主观的理由,基本不再强调“驱怪”的文化环节,因为事故、环境等问题禁绝鞭炮,实质就是客观淡化了文明自强的象征意义。而过度偏向了向善求福的欢庆。
弱化驱怪,则求福的欢庆日益呈现为无理由、无缘由、无意义的奶头乐快乐。这就是大家感到年味越来越淡的核心成因。
如果,仅仅因为不愿负责的社会治理因素,继续将过年向偏向“求福欢庆”的文化方向推动。
我可以确定的说,年节的现实文化涵义将越来越偏离华夏文明的核心内涵,过年这个文化现象,迟早会被我们中国人自己放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