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的世界里,有一个话题的提及频率很高——学生组织。
刚进入大学时,我也经常和朋友们讨论起关于它的迷茫和选择。在一年的探索后,身为大二狗的我对学生组织有了比当初更为清晰的了解。
一般来说,“学生组织”是个比较广泛的词语。在这里,无论是偏重于兴趣的社团还是偏向于工作的学生会,我都统一称作为“学生组织”。
现在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写下一些个人的浅薄观点,希望也能带给你思考和收获。
1、抛弃那些先入为主的概念
开学的前夕,有位学妹问我,学生组织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我反问她:“你觉得呢?”
她想了想,说:“我听说里面官僚主义盛行,也很形式主义,更多地是把新生当廉价劳动力。但也听说,你在那里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也能学习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也不知道是怎样,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加入。”
其实我也不能准确地去定义学生组织,但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组织,这是个被太多人描绘过的存在。
不一样的人对它总有不一样的理解,因此也会给出你不一样的反馈。当你吸收之后,脑子里就充斥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容易根深蒂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判断。
在加入学生组织之前,一定要抛弃那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2、 选择合适的学生组织——从兴趣点出发
高中时,我们都在朝着共同的目标——高考而努力。上大学后,我们就像来到了一个大草原上,东南西北都各有风景,但我们却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甚至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此时,学生组织就成为选项之一,而如何在那些五花八门的让人挑得眼花缭乱的学生组织里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就成为了我们必须学习的技能。
关于这个,我的建议很简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长、性格,从兴趣点出发,问问自己喜欢什么,想经历什么,希望收获什么。
同时,你要去看看自己学校的社团构架,找出和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那几个,再加入他们的招生咨询群,了解组织的概况和环境,多和师兄师姐交流。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选择答案。更重要的是,你能找到愉悦自己的方法,甚至把兴趣点发展成为志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有资本的青年,从而多一些未来的选择。
3、无论结果怎样,面试都只是一场历练而已
对于很多学生组织来说,无论是新人还是换届,面试都是一条重要的筛选途径。
刚上大学时,我像很多小伙伴一样,提起面试就会紧张。
我们的系学生会里总共有十三个部门,我报名了四个部门,各自去参加了它们的面试。在最后一场面试中,有位师姐在交流中突然说:“看你的回答,我想你大概是个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吧。”
我怔了好几十秒,反应过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尴尬地笑了笑。
后来每次想起来,我都会觉得有点气愤,过去的十几年中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我,而一个仅交流过几句的陌生人凭什么如此评价啊?难道我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说我玻璃心也好,但确实挺不开心的,对那个部门的印象大打折扣,当然最后也没有被它们录取。
和朋友西米聊起,西米说,何必因为这样的事情而伤心,不管正确与否,那也只是她作为一个面试官得出的结论。
大二后我成为了师姐,去旁观自己部门的面试,看到了一些新生因为被拒而伤心的场景,甚至有个师妹难过了很久,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其实,无论结果怎样,面试终归是一场历练而已。
亲爱的,如果你选好了想要加入的学生组织,那就带着一寸照片去填写好报名表吧。如果需要面试,那也没什么,你只要带上足够的勇气,真实做自己就好。
4、 珍惜那些大家在一起的时光
如果问在学生组织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友情。
我不知道你所在的学生组织怎样,但对我来说,那是个很棒的地方,因为总是有一堆人不问结果地和你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成功时彼此拥抱,不足时互相勉励。
表姐说,自己大一当干事时认识的朋友和前辈,在未来给了她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帮助。而我也超级感谢自己参加过的那些学生组织,它让我认识了一堆很优秀的同学。因为他们,我成长为了一个更有温度、更懂情趣的姑娘。
加入学生组织后,我们的关系网会忽然多出“同事、部长”的称呼,但这些都只是一个为了区分人员身份而设的标签,在朋友这件事上更没有什么“上下级”之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因为相互需要,但我一直都觉得,现在的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把陌生人暖成好友。请珍惜那些在学生组织中大家在一起的时光,不要总想着建立人脉,也不要带入那些官场做派。
无论好坏,这些都是大学很珍贵的瞬间,也不会再来。
5、 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力做好
大一时,我加入了系学生会里的心理部和系辩论队。
但后来我发现系辩论队的队长总是忙碌于自己的事情,仅有的几次练习赛中同伴们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思考过后,我选择了退出。相比之下,心理部是个我很喜欢的学生组织,大家的团结度高,协作效果好,除了工作还经常一起玩。
这是个工作挺多的部门,每周都要开例会,有活动时我更是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看似很充实,我却觉得有些厌烦和疲惫。
大一末尾的时候,正值换届,我想试着竞选副部长,因为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但考虑到曾经的琐碎工作,我还是没有去竞选,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习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二后的专业课多了起来,除了上课,我开始准备考证,之外的时间就用来看书、写作等,用一种相对自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用在学生组织里的时间明显少了,但这并不是完全脱离,而是自身侧重点有所变化的结果。
相比我的朋友琳琳,她选择了留任,成功竞选为部长,还被老师推荐成为了“团长助理”。现在她基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社团,经常忙得没有时间回复我的微信,就连发烧睡觉也不敢把手机调成静音。
她说:“我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焦虑,怕工作做不好拖累整个组织,也总是觉得很累,感觉自己就嫁给组织了。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呀,所以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如果不当部长,我可能也看不到这番风景呢。既然做了,就一定会尽全力做好。”
很多事都需要选择,而选择之所以让人觉得为难,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开始就害怕结局,总怕自己将来会后悔。但不管选什么,总有一半好一半坏的几率,如此也就没什么好纠结的了。至于选择后的结果如何,靠的是一点点运气,更多的尽心尽力。
你不能什么都想要,也不能总是患得患失。
选择了,就尽心投入,不选择,就做好自己的事情。
等你回望来路,无论曾经担任过的学生会主席,还是在组织里默默无闻的小干事,又或是从来不参加组织,都希望你不要后悔曾经的选择。
6、最重要的是,随心而活,让自己开心,让自己有所成长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我不知道狄更斯是以怎样的心态和想法在《双城记》里写下这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但我现在想以它来为这篇文章做一个结尾。
学生组织是一个你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无法言说的地方。作为大学的一部分,我无法为它写下定义,也不能用言语概括这个既受到一些人期许,又受到一些人非难的地方。
但很明确的一点是,大学是试错成本的最低时期,也是找到自己的最好时期。而要找到自己的方式有千百种,学生组织只是其中一种。
它不是证明一个人能力的途径,也不是评判某种素质的工具,只是大家因志向而形成的一个小天地,所有大学回忆里的一个小分支。
大学四年,随心而活,让自己开心,让自己有所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你是否加入学生组织,我都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
共勉。
你好,我是成长中的王小青,很高兴认识你。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那请点个赞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