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1.老师稍一点火,学生就能幻化五彩烟花,师生“于那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精彩至极。板书上的“游、醉、知、归”四字,是小结归纳,竟然又是新的开启。借助这四字比较两种游,真正明白随意游与“宴游”的不同,让学生触摸到一个屡遭打压的正直士大夫的精神苦痛和从山水中找到精神契合的内心愉悦。至此,教学的盛宴该结束了吧,可是肖老师一句“他真的能够归西山吗”又在安静的湖中掀起涟漪,这一问使学生从之前的“走近”柳宗元深入到“走进”柳宗元。
2.学生的情感体验几乎与柳宗元有了共鸣,课文的重难点就此击破,而这正是通过多次的诵读实现的。
3.最精彩的,极富生成性的问题“与其说柳宗元在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 西山”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灵动的课堂。主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得”字,它就像一粒种子,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4.“文言、文章、文化”的融合,不是拼盘式地将三者叠加在一堂课中,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
5.山水之美在中国文人生命中只是一种安慰,可以让人暂得解脱,却不能够成为永远的归宿,由此可见中国的文人人生步履之多艰。
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填词、阅读、讨论,最后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7.文言知识理应在文言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8.在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言知识教学,需要遵循如下原则:一要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知识,二要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9.文言知识应该具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10.朱自清先生曾言,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
11.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学习文言文,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12.好的文章,语言与意蕴总是水乳交融的。而合宜的阅读教学,对于语言的体味与对于意蕴的把握也必然是相互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