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翻《课程的逻辑》 这本书感觉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生硬理论知识,不一定接地气,不能吸引人饶有兴致的上手阅读的书。但真正坐下来,静下心来拿起书读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这本书填补了我关于课程对比和改革的理论空白,读起来也不觉得无趣,反而有读下去的欲望。
随着时代变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寻求新的课程发展的逻辑,而这种寻求必须基于“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理念,高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旗帜。尤其是“国际视野”,这与石门中学“国际化”办学思路不谋而合。
学校课程编制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传统;二,现实;三,发展的需求。学校课程一定要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展开文化探索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这里特别强调“动态生成”。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传统的3R-“读、写、算”被重新赋予内涵, 基于关爱伦理学的3C-“关怀”(caring)、“关心”(concern)、“关联”(connectedness)被提出,新时代教育更重视人格健全和多元智能。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赐予,而是学生自己掌握的,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探究的过程。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改革,其重心在于创造怎样一种“课堂文化”。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应该向“对话性教学文化”转变,即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从“记忆型课堂文化”转型为“思维型课堂文化。“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P.Freire),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即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