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蓝村路东段新开了一家西安小吃店。
店内三面白墙落地,对着玻璃大门那面墙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圆木筐做装饰,约五六张乌黑八仙桌,近一半已落座,客人大都着深色外套,面无波澜,埋头于自己面前的那碗宽擀面皮或者炒麻烩;也有的结伴而来,想是和我们一样,头一次进这家店,看到自己点的餐上桌,雀跃一声,扯开筷子,夹起面条就往嘴里送。
门外陆续闪进几个身影,带着探究的眼神瞧着收银台顶上的菜单,给我来一肉夹馍,一份擀面皮,等等,擀面皮、米皮和凉皮这仨一样嘛?听口音也像是个西北汉子,可不知道为什么会分不清这仨面食,也许西北地域太广,面食种类太多,也并非每人都分得清这些?收银员是个胖墩墩的小个儿,眼皮红红肿肿的,脸黑黑的,仿佛昨晚宿醉还没醒的样子,此时眯起一双小眼睛,淡淡道,这怎么会一样?凉皮是凉皮,米皮是米皮,擀面皮吃着比凉皮筋道些。点餐的小伙子把迷茫的眼神从宇宙深处收回来,像是肯定着自己的想法,点了点头,说,嗯,那还是擀面皮吧,拿了餐票就四处寻位置去了。
小哥们在店堂内穿梭着收拾餐具,从小窗口端出刚出锅的一碗碗面食,热气腾腾,闪着红红的辣椒油花,一边叫着323,323在哪儿,擀面皮好了,见手臂挥处,就奔着手臂的主人稳稳当当疾步而去。
也有吃到一半的客人站起身,比如这位,刀削一样的肩膀,圆圆的朴实的脸,穿一身灰色西装,拿着只空碗,耸着肩直直从我们面前经过,直奔出菜的小窗口,没多会儿,又端着那只碗回来了,腆着肚子,小心翼翼走过我们面前,碗里多了面汤。我暗笑,想起我爱的作家故园风雨前写初恋男友檀生,“他跟那些无忧无虑的北京大男孩一样,虽然高大却早早地有点发福,在胸肌和大长腿之间鼓着个胃,里面都是他喜欢的各种面食。”这位,可也不是?
这几个月,蓝村路东大有要奋发转型和蓝村路西火拼的意思,除了这家西安小吃店,陆陆续续又开了好几家小馆子。张亮麻辣烫,广告牌醒目的配色,几乎每位路过的行人都吟唱出上头的广告语“我们不一样~” 到底怎么个不一样法呢?佛晓得。还有苏式小笼包店、米线店、铁板烧烤店、恒鑫餐馆等等。恒鑫盘下了隔壁的SPA,光线暧昧的格子门变成了明亮亮的饭堂,门边的黑丝红唇女变成了饭堂间指点江山的老板娘。依稀还能辨认出旧有的痕迹,不知为什么,SPA店的招牌被保留了下来,“Massage”和“海上旧梦”这几个字在恒鑫的烟火里若影若现,显得相当梦幻。
纵观整个蓝村路,甚至整个塘桥,带有旧时光魔力的也就是小朱旧书店了。年复一年,朱老师一直那副朴素的模样:一身衬衣西裤,摸摸这儿,擦擦那儿,不时挑一本书翻一翻,鼻子几几乎碰到了书页,仿佛不是在看书, 而是,嗅一嗅。
每每对好玩儿有趣的名字格外留意。塘桥最有趣的超市莫过于“寒江雪”,不知超市主人在何种心境下为自己的超市起了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名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么过了一年,再次路过,下巴好久没合拢,寒江雪三字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钗头凤”!要知道,换微信名容易,换超市招牌还是要动些干戈的。不知这位主人是有感于陆游和唐婉的那段情还是感慨“青山虽好,朱颜难续。去去去”呢。
春之声是塘桥一个小区的名字,去南泉菜市必路过。春—之—声,每次念出这三个字,就仿佛舌头跳了段华尔兹,明媚跳跃。春之声门口有店常年出租,店铺来了又去,有一天又换了招牌,抬头细看,乐了,这家店叫“海之声”,卖助听器材。
今天跑到新居,这里相比塘桥更为热闹,抬头看见岚皋路的指示牌,人来人往间仿佛看到了我最爱的少年,还未入住,对这里就有了亲近感,仿佛我和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再见,塘桥。你好,普陀。
摄影 by 初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