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指的是古代一个人物逝去之后,官方给予其一生的总结与评价,有褒有贬。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飞,其死后的谥号为“武穆”(“武穆遗书”之名也是因此而起)。
一般而言,谥号的字词都有深意且简略,《逸周书 谥法解》是纲领,其书中载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
由此观来,“武穆”二字形容岳飞,算得上恰当。
说完了“武穆”,咱们来聊一聊本文的中心,谥号“文正”。“文正”可以说是诸多谥号里十分特别的一个吧。它太美好,以至于很多文人都想得到它。
根据《谥法解》记载: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 ...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
你看首先“文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到了宋朝司马光提出文正是谥美的极限这一观点,自此以后,“文正”渐渐成了许多文人心中的最高评价。
一些文人对它有多渴求呢?有一个史实可以证明。
在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年事已高,眼看着怕是不久于人世。人之将死,自然而然地顾虑起了自己的身后事,尤其是自己死后,朝廷会给予自己什么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谥号,李东阳很关心这个。
恰好那一天他的知己好友,同是大学士的杨一清来看望卧床不起的李东阳。李东阳乘机就问了,我怕是将不久于世了,顾虑的事不多,就是不知死后将得到什么样的谥号。杨一清沉吟了许久来了句,要不“文正”如何?
好家伙,躺在病榻上待死的李东阳听到“文正”两个字,竟然立刻从床上爬了起来,朝着杨一清磕头,表示感激。你看,“文正”一词就是有如此魔力,让一名久经官场的老臣如此动容。
实际上,自唐宋起,哪怕在越来越烂俗的后代,“文正”二字也从来没有轻易予人。
整个宋代谥号“文正”的共九个,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多一些,有五个(相比于其短暂的历史),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明朝四个,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八个,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你看这么多年下来,满打满算才二十六个“文正”,而且其中有一些还是不够格,因为其它因素被强提上去的。
由此我想大家也能理解大学士李东阳听到自己将被谥号“文正”时,内心感动到无以复加的心情。让一个从政五十年的老臣,感激到下跪,可见“文正”二字,份量之重。
咱们还以大学士李东阳为例,我不了解他的生平,自然不知道他能否当得起“文正”二字。后世有一些嘲讽他的言论,认为他为了一个谥号,所做的事太过了。因为我不了解他的生平,所以对于嘲讽他的言论亦不敢苟同。
就我的推断而言,一个人若是具有基本的良善,其既然能够在乎死后的声名,自然而然在生前更珍视自己的名声。在乎名声有好的一方面,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翼,自然而然不会去与世间的污浊同流。就怕珍视的是虚名与奉承,不惜以种种作假而得到。
若大学士得到的是真“文正”,我自然替他欢欣。若是假的“文正”,我想反而是耻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