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女生宿舍里,晚饭过后,下铺的舍友,拿出一个罐头瓶,那个时候,罐头是病号的专利,吸引眼球是自然的,定睛一看不是苹果,不是梨子,不是黄桃,竟然不是水果的,不是水果的玻璃瓶罐头,还是第一次见。
舍友使劲儿拧开瓶子,扭扭捏捏的拿了一个小勺,挖出来一勺递给我,一看,不认识,牛肉罐头见过,没见过这种像蜗牛的罐头啊!
青涩的年代,一个没见识,还难为情,半推半就一个不太会谦让人,束手束脚,尚没有学会大大方方,好不容易的互动,才知道,这个叫黄泥螺,是爸爸回老家带给她,让大家尝尝鲜,北方女孩儿多的宿舍里,不止一个人心想:什么舌头啊?什么都敢吃啊,还说是最最最的爱?
舍友成好朋友,一路走下来,全宿舍,数她口福最好,好吃,爱吃,会吃,她所住过的城市,大街小巷,只要是听到,她必到,那是时候,还没有音频视频,公众号,APP,她的电话号码本上,记得最全、最认真的就属饭馆的电话号码。
她对舌尖上的执着,建立起另类的舌尖信任,最新开张那家的特色、味型、品相,民间美食家描绘的有声有色,瘦瘦的她,加上口水的加持,那份信任感,自带的带货能力,她推荐的菜品,友人都不质疑,选择相信她的舌头,免费美食推广大使的舌头,值得信赖。
后来,她得学英语,说英语,这一下,终于,把她的舌头,从神坛上彻底拉下来了。
听她的英语发音,和美式发音的那股子痞气、油气刚好相反,带着印度英语音的停顿和断句,还有自由发挥的那么多的加强音。无论多么流利熟练,听起来都磕磕绊绊,连滚带爬。舌尖上自带向下的引力,该不会是美食压的吧?
几年了,她在发音上努力的效果,与在当地美食品鉴上的成效完全不成正比,当听完她兴高采烈地介绍美食,接着不久,听到她的英语发音,就忍不住在心里,哈哈哈大笑甚至狂笑一次,幸灾乐祸一次,开怀一次。
舌尖上,你,也有不灵的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