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最近全马完赛上双,回忆起第一次北马完赛时的种种激动心情,翻出这篇小文(流水账),再次回忆起那难忘的瞬间。13个小时报满30000人,现在看来多幸福啊,想到2017抽签没有中,我这个羡慕嫉妒恨呀,只好对北马公众号取关,来避免伤心了~~~
当时成绩在440左右,还要向415挺进,4年过去了,不进反退到500左右,是不是也有一丝汗颜哩!
2013年的北京马拉松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这是一次体验之旅,圆梦之旅。自此之后,马拉松不再神秘。它不仅仅是40多公里,几个小时的奔跑,更是一个欢乐大趴,或者一次一个人的心灵旅行。为了更好的纪念自己的处马,特别的分三个部分(实况,心情和成绩)来回顾这次北马之行。多少年以后回顾起来,必定会对当时那个菜鸟的种种不专业和矫情忍俊不禁的。
实况篇: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跑北马真遗憾
北京马拉松,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路跑赛事,国际田联金标赛事,13个小时报名30000人的超热门赛事。更重要的是,这是家乡的比赛,是一场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趴。在家门口完成首马的吸引力鼓励着我每天积极的训练。报名有多困难就不提了,总之我报上了,我有号码了,我在热切的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比赛前一晚还是毫无悬念的睡得不好,但心情还算平静。早饭是全麦面包加纯牛奶,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严格限制水的摄入。5点50,伴着黎明前那微蓝的天空,出发!一个好笑的事情是在小区门口,居然看到一队婚车鱼贯而出,这难道是要到河北接新娘子么?还是知道了和马拉松撞车,提前出动呢?
有了去年的经验,一切都变得很从容。5号线转2号线,前门站绕了好大一圈,随人流缓缓进入广场,最后一道安检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一路小颠着向前。今年在分区管理上有所改进,进入全程区没有向去年那样挤成了一锅粥。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存包地点,麻利的脱掉外包装,开始了热身。北马的存包真是专业,分区清晰,专人负责,快到让我居然忘了前一天准备好的DIY配速腕带,略有遗憾,所以全程计划着只能按6分的配速跑。
漫长的等待后,北京马拉松首秀的大幕拉开了。此时不像去年,兴奋的跟吃了兴奋剂似的。经过一年的训练,我已经掌握了如何控制配速,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所以从容的通过拱门,起表,让我们享受比赛吧!红墙那啥啥啥,不每年都有么,今年不知怎么炒上了天。13公里蓝靛厂,原来约好的摄影师同事没碰到,原来他在路的左侧,我还一路在观众里找。19公里来到了熟悉的知春路,去年到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今年才刚刚开始呢。由于前面配速控制的好,身体还没有什么反应。自半程之后,每一步都是PB!
后半程的路线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很享受学院路众多大学生活力的身影,原来计划26公里的第二位同事也没有碰到,本来还想要点补给呢,只好继续独自前行。终于在林萃桥的30公里处,说好的一位同事叫到了我。此时正是感觉有些疲惫的时刻,一罐红牛拯救了我。后面在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之前的一段路,没有什么阴凉,好在有补给,总算艰难的挺过来了。
奥森的5公里真心虐心啊!作为北京人,我还是第一次在奥森刷圈(是不是有点丢人呢)。顺时针怎么感觉那么多的上坡,此时已经不能维持计划的配速,甚至隔一公里就要走个3,50米休息补充水分,然后再跑起。应该说这是最痛苦的一段。终于,在志愿者和观众的鼓励下,41公里来到了奥林匹克大道。我最后休息了一次,灌了几大口的饮料。一路狂奔向终点。完赛!这是真的吗?我跑过了42.195公里吗?我征服了马拉松了吗?
心情篇:看到终点拱门的那一刻,我差点就泪奔了
这段开始矫情。其实我不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随着年岁见长和日益圆滑,对什么都能淡淡一笑,一副超然洒脱的表情。但是,当我能看到那小小的终点拱门时,在我已经奔跑了4个多小时以后,在我距离完成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只有短短的2,3百米的时候,我真的是差点就泪奔了。我真的听到了自己哽咽的声音,真的感觉那咸水就要从眼睛里流出来了。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荒城在TDG最后10公里,一路大哭着通过终点。那是人在完成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最自然的生理表现。
回顾从08年偶然的机会开始有计划的跑5公里,到11年底提升到10公里,并在12年完成半程。征服全程马拉松,是我一直训练的最大动力。通过这次体验,全程和半程可以说截然不同,对生理的巨大刺激也造成了心理的巨大变化。当大腿小腿肌肉都僵硬起来的时候,当精疲力竭的时候,当配速半分钟一分钟的往下掉的时候,坚持,是我心中唯一响起的声音;加油,是我耳边唯一听到的声音。志愿者,观众,甚至武警小哥都振臂一挥,用加油声鼓励着那已经重复了上万次同样动作的躯体继续前行。
凡事有因必有果。由于过程的艰辛,当迈过终点线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你的人生好像升华了,你好像脱胎换骨了,你好像抛弃了原来消极的你,功利的你,而回到了自然本源。我想这是跑步和马拉松运动给人类带来的最大意义,即认识自我和突破自我。有些朋友说我经常在微博微信上晒跑步记录,我虽然没有强迫任何人去运动,去跑步,但确实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晒”,能影响身边的人去运动,去跑步。效果如何,跑步能给你带来什么,自然等待每个人去挖掘。
成绩篇:没能完成既定目标,缺少长距离训练是短板
回到成绩,才体现出我在现阶段的种种不专业。首马虽然是体验,但我不想酱油。赛前我针对平时训练的情况,制定了415的完赛目标,并根据该目标的配速练了一次22公里,感觉完成的难度不大。但是我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长距离我没有练过,最远也不到30公里。这就造成了后半程动力不足,以及不知道如何科学补给,给身体续航。
就身体状态来说,不是最好的时刻。一出天安门,就感到一丝疲惫的感觉,这只是按6分的配速在行进,心率估计不会超过120,这要一兴奋,按530配速,估计不到半程就拉劈了。好在这种感觉没有影响前半程的发挥。25公里前,全部以6分配速略快的速度通过各个公里里程碑。25公里明显是个分界点,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心理作用。总之训练中的长距离也就这个水平了。所以25公里后,先是小腿,后是大腿,僵硬的感觉逐渐明显起来,不过好在全程没有抽筋,这可能也是长期系统训练导致基础尚可的结果。由于疲劳感逐渐加重,25公里处已经不能保证6分的配速。主要原因是在跑了一段后,必须要走个3,50米进行补水。这个间隔开始是5公里,后来变成了2.5公里,最后几乎1公里就要走一段。虽然走的不多,但对于已经疲惫不堪的肌肉是个很好的喘息机会。
再说说补给,前半程我还是按10公里中间喝功能饮料的方式补水,一切正常。能量胶什么的没尝试过,拿了一块士力架,又觉得自己一般很少吃东西(曾经试过25公里训练后再吃早饭),就没有拿。我觉得这和后程乏力也有关系。一个例子是在30公里处,一个朋友给了我一罐红牛,我喝了以后,明显感觉身体重新获得了能量,能够以接近6分的配速跑了将近6公里,直到奥森才重新有极度疲惫的感觉。试想如果在全程中,有计划的补给能量,维持糖原比例,可能会更加轻松。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准备,千方百计的不掉速,在30公里以后,太重要了!这个是未来训练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从身体角度来说,对肌肉的长距离刺激,比心肺能力更加重要。因为配速比较低,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觉得心脏和呼吸有什么问题,全部都是腿的问题。肌肉僵硬,动作变形,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长距离训练,以及由此带来的宝贵的肌肉记忆。所以从备战马拉松的角度出发,一定要按计划加入30-35公里的LSD,才能在实战中,实现自己的赛前目标。周日在跑吧正好看到一篇荒城可能是早期写的文章,专门论述长距离对于保持马拉松配速,获取理想成绩的重要性,观后感觉受益匪浅。
跑完了,倒觉得成绩没那么重要了,反正是自己的PB,太开心。现在关注的是参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加以注意。由于已经报名2014年的厦马,所以可以制定一个2个月的进阶计划。完善长距离和补给计划,争取一步不走的完成本次没有完成的目标,向415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