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人,温柔、善良、懂事。满满都是褒义,但是,这类人通常还有一个特质,高敏感。不管什么时候都关注并且在意别人的心情跟感受,这样的温柔、懂事,让人心疼。
前一段受到刺激和鼓励,我终于也开通了属于自己的公众号。没有着手的时候,一直幻想,会不会赚很多钱,获得很多粉丝,一夜爆红。哈哈。当真的开始做了,心反而静了很多。只做一些分享就可以,不宜其他目的地记录,很勇敢地坚持。所以在开通的时候,取了“大部分人喜欢你”这个名字,没有考虑讨不讨喜圈不圈粉,只是希望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每个朋友,都大部分人喜欢你,友善但独立。
我是个女孩子。二十年里经历的大都是痛苦教育。我一直学着理解、学着接受,我告诉自己负能量也是能量的一种,要体谅要感恩。
可是当昨天晚上,又接受了那样的教育后。一晚上难眠,想写点东西。
「给父母的一段话」
每一次你告诉你的女儿:你吼她,是因为爱她。便是教她混淆了愤怒与好意。等她长大后便会信任伤害她的男人。因为,他们看起来跟你好像。
—— 露比·考尔
首先。
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我拿着一张白纸凡在你面面前,然后在白纸上点一个黑点,再问你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回答。“一个黑点。”
为什么没有看见这张白纸?这一张白纸都是优点,为什么盯住人家一个缺点呢?
没有一百分的一个人,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
痛苦教育的生活环境叫做“批判性环境”。顾名思义,在这种环境中,照料者对孩子往往过于严厉,苛刻,并以极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们。孩子会因为做错了事或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批评和惩罚,却很少在表现出色时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赞许。
常见的批评方式除了口头上的指责与外在的惩罚之外,更多的是使用情绪暴力。比如,父母可能会在孩子未能达到自己要求之后表现得极其烦躁和郁闷,不断地叹气或者干脆不跟孩子说话,借此来向孩子表达:“你很糟糕,我很失望”。事实上,将批评化作无声的情绪会比直接的责骂更加让人喘不过气。
以批评为主的痛苦教养会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会把孩子的大脑训练成一种“过度强调过失”的模式。这一方面使得孩子逐渐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苛责,认为那就是一种对自己客观的反馈,相信自己正如他们评价中的那样一无是处。另一方面,他们会把别人的情绪解读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Ta好像生气了,是不是因为我刚才太蠢了?”,“Ta看起来心情不好,是不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无趣了?”长大后,他们会变得对他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并把那些情绪都当作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为了让他人对自己满意,他们会去尽力平稳那些情绪。
事实上,不论是在危险性环境还是批评性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无法意识到别人的情绪与自己可能并不相关。这与一种被称作过度卷入的,不健康的家庭模式紧密相关。简而言之,过度卷入指的是一种家庭成员间边界模糊的现象——成员之间过度关注或投入彼此的情绪和生活,从而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这种现象在上述两种家庭环境中都十分常见。
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个人边界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而健康的个人边界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但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然而,在成员间过度卷入的家庭中,孩子没有学会关系中距离与尊重的重要性,不懂得再亲近的他人和自己都是互相独立的个体。
危险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认为别人的情绪和自己的安危紧密相关,因此他们需要看到周遭人平静、快乐,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批评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将他人的负面情绪视作一种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害怕受到负面的评价,想要维持自己的形象。因此,即使目的有所不同,深受这两种环境影响的孩子都认为别人的情绪和自己一定有关,认为自己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认为自己有责任平稳他人的情绪。
如果你和上述情况很像,希望你把这篇文章转发给父母。
「给敏感的你一段话」
真真实实的活着的人,往往会很幸福。
对自己的真实,使我们能逐渐意识到我们心理上否认的内容,不会夸大或扭曲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喜好和需要来真实地行动,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使我们在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时依然能坚持自我。
像我之前在做音频分享时提到的那样,自我接纳很重要,不要抑制本真。最难是与生活讲和、是自我接纳。要知道,真实性程度高的个体在关系中表现出了更多包容、信任、分享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以及自我暴露的行为。所以真实的个体才会更为人们所喜欢,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真实性就是真实地体验到自身的存在,接受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施展自我的自由来实现个性,成为与众不同的人、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真正的人。再往后才有资格提到个人成长、生活目标以及环境控制,在此基础上,再去领会下面的内容,领会更多,相信会更加妥当。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这样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会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的那些优越条件。”
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各有各的隐晦和皎洁。”
喜欢的话请关注公众号:大部分人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