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拱之”――孔子
一、三垣二十八星宿的形成
自古以来,光辉的日月,灿烂的星空,一直吸引着地球上各个文明的人们的目光仰观天象。夜幕降临,人约黄昏,远古先民敬畏地仰望浩瀚的星空,试图将杂乱的星点勾勒成他们身边熟悉的东西和图案,这些星斗阑干的天上纹路和符号,就是远古所谓的“天文”。古人试图以此来解读这神秘的宇宙,由此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科学――天文学。
星座,并非天体,它完全是人类精神世界想象的产物。世界各地的先民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大都并将星座中的星表和星图用来判定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并作为观测日月行星等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星空,是人类社会赋予的坐标,一直默默地伴随人类的成长。
一、三国有个天文学家叫陈卓,不能不提
统一全天星官的工作有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完成,大约在公元270年,他把当时编成了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成为我国后世观象的基础。
陈卓把历史上的重点观测恒星作为标准,再把周边星官以线形联络起来,就构成一个星宿。全天共28星宿,分成四组,称东南西北四官,即东有苍龙,南有朱雀,西有白虎,北有玄武。
“三垣”的创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北极周围的天域定为“紫微垣”,又称“紫宫”或“中宫”。其它与二十八宿之间的天域分为“天市垣”和“太微垣”。三垣在隋唐基本成型,由此形成“三垣二十八星宿”的北斗斗建体系。
二、北半球最显著的星群――北斗七星,为啥脱颖而出?
北斗七星,很多民族都将其视为天上的车乘。古埃及人认为,那是伊西斯女神之车,北欧人说他是大神奥丁的战车,中世纪的英国人则称其为亚瑟王的马车,而中国人,把它看做天帝巡视天庭的车辇。可见,知名度最高的非北斗七星莫属了!因为它们亮度高,形状醒目,最容易辩识。七星中天权稍暗一些,第二颗星“开阳”近旁有一颗小星,叫做“辅星”。
三、斗柄方位辩季节
战国《冠子.环流篇》:“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
由于岁差影响,2000多年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现在我们观测“斗柄东指”不是战国时期的黄昏时分,而是接近子夜的23:30。
四、斗为帝车,巡查四方
在古人的心目中,距离北天极最近的恒星一定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天庭的帝王,号令四方,日月星辰都是忠实的臣民,围绕它不停旋转。
北斗围绕北极日夜不息旋转,就被想象为天帝驾车巡游天极,《史记·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山东嘉祥县出图的东汉画像石上就有“斗为帝车图”。
五、三垣――古代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运行的三大因素
在六月的中下旬,可以看到三垣。以“五帝座一”为中心,是天帝和大臣们处理政务的太微垣;向东看去,东南方地平线上的银河,正在慢慢升起,银河的西岸天市垣,仿佛传来热闹的叫卖声。
(一)紫微垣――天上的紫禁城
中国人把星座文化和自身的社会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将星空世界塑造成了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大一统”的社会体制的翻版,例如,把封建社会的帝王百官、紫禁宫苑、军事城堡、市井百姓等都搬上了天上。
(二)皇帝轮流做,星汉流年,斗转星移,谈帝星的变迁
今天,最接近北天极的亮星是勾陈一,在《史记·天官书》中,勾陈一代表的是天帝的正妃娘们。由于岁差原因,北极点一直在星空中悄悄移动,大约26000年一个轮回。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北天极,太一北被视为帝星,被殷人奉为北极星。帝星从周代起,成为距离北极最近的亮星,由此承担起从西周到两汉时期北极星角色的重任,最高神“太一”迁居于此。
汉代以后,斗转星移,北天极与帝星渐行渐远,逐步向一个不起眼的小星靠近,这颗星被司马迁称作“天枢”或“纽星”,周围由于有四颗星环绕,又叫“四星抱极”。
到了宋代,这颗纽星又逐渐退出了北天极枢纽位置,由此,勾陈一登上“帝位”,元明时期成为新的北极星,真是应了齐天大圣孙悟空那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