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打开一扇自我救赎之门,大家如果对文章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购买《被讨厌的勇气》了解更多阿德勒心理学。
一个40岁的职业女性,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他常常怀疑自己的丈夫可能会有外遇,总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她很少跟闺蜜相约,因为碍于自己一直以来大姐大的身份,无法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觉,怕被别人耻笑。她觉得自己很孤独,虽然她很勤奋,把自己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条,是一个好人,有强烈的同情心,但是也经常会自怨自艾好人没有好报。当我们讨论自我价值的时候,她告诉我说“我感觉自己一直不如别人,我怕自己对别人没用”。去看看他的人际关系,似乎总是有着某种纵向的规律,我要高于你或者你高于我,没有不出众但很平等的合作关系。她感觉孤独,在关系中一旦失去优越感,她就会有我没有价值的感觉,就会担心关系崩掉。这是现代生活中一个典型的个人例子,她需要阿德勒的心理学。阿德勒的心理学会帮我们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
一、从过去的经历和动物性解脱出来
1、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弗洛伊德决定论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阿德勒崇尚目的论,他提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是我们自己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过往的经历比如灾难或虐待都会对人格形成很大的影响,但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如何解读将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原因论和目的论的一大区别是目的论把决定权交到了我们自己,我们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阿德勒肯定情绪,但我们不会只受情绪左右。比如说发怒是因为情绪失控,阿德勒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发怒的人是一个整体,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发怒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对方屈服。人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没有了理性,只有感性,很多冲动性行为都是经过了感性及理性的综合考量之后得出的一个结果。阿德勒的核心观点,选择在我们手中。
2、自我接纳
很多时候,我们会羡慕其他人,希望变成某种模样的时候。阿德勒强调:重要的不是给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如果一直想变成其他什么人,是因为只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徒增挣扎无益于任何改变。同时每一种资源都有其相应的诅咒,绝对没有完美的资源,所以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上,接受现实,立足现实,积极行动。
3、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
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不变,不是因为对现状多么满意,而是一旦改变就会面临不确定性,有不安,有风险,我们缺少去尝试的勇气。我们拖延很多的事情,不愿意努力其实是惧怕奋力一搏之后的失败。我们应该去尝试,一个事情有其固有的成功概率,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坦然等待结果就好啦。
二、人际关系,一切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1、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感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我们跟理想的样子总会有差距就会形成差距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人类向前进步的一个动力,但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变成无力感和恐惧感,因为害怕差距感引起别人的目光,这种压力引起行为上的失误,最终产生挫败感、羞耻感和恐惧感,这种感觉继续影响下一行为的循环,当我们接受这种差距,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就是这个,甚至编造更美好的借口来逃避就变成了自卑情结。应对这种差距感,最健全的姿态有两个方面:一、坦然接受差距也就是自我接纳。每件事情都有其客观的成功概率,用心去做,坦然接受结果,尽量减轻“失败、拒绝”对自己的伤害。对于他人的看法。犹太教教义说:10个人中间,总会有1个人不喜欢自己,2个喜欢自己,还有7个对自己无所谓。在人际关系中间,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渗入人际关系,就或大或小受伤也会伤害别人。二、理性缩短差距。通过理性的分析,认识到客观的差距存在,这个差距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多或是少,再通过正确的练习弥补。如果自卑情结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在其他地方去寻找优越感变成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比如说学历低,他很会找借口说我其实是非常优秀的,我只不过是因为学历低而被埋没了。没成功是因为我道德高尚,不愿意同流合污与某些人去竞争,因而没有达到某一个高度。优越情结的人会努力找到一些优越感来满足自己。
2、纵向关系、横向关系,建立信赖的伙伴关系
纵向关系的本质在于我优于你或是我差与你,横向关系希望建立我们不同但是平等的关系。纵向关系很容易产生一种,去讨好,去压制,如果没有争取到足够的心理优势就会非常挫败,这是一种不把人当伙伴而当敌人,很费精力的生活方式。
争吵、愤怒是为了征服。我们很容易碰到意见不合利益不一致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有辩论,有争吵很正常。但是如果升到人和人之间的斗争的话,就很容易变成为你赢还是我赢了一个权力斗争。讨论不再是对事,而是对人。在权力斗争中不会有赢家,因为即便暂时的获胜,败下来的一方就会进入复仇阶段,人际关系一旦进入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很多的权力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正确,而是为了让对方屈服,斗争者的眼睛就会模糊,只能看见胜负就会走错路。
改变心境,别人是伙伴。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追求优越性是不断朝理想自己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健康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和理想自己的比较。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就会截然不同,不会在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必生活在不必要的猜忌当中,在我们眼中世界会变成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我们的归属感也会大大增强。
信任、信用、信赖。信赖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够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无条件的相信这就是信赖。保持怀疑的态度,对方也能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任我,这样就无法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信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深厚的关系。把所有人当做伙伴,那你也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够获得归属感。信用和信赖是不一样的,你还我的话我就借给你,或者说借给你多少,这就好比从银行贷款就必须提供某些抵押,银行会评估抵押价之后,贷给你相应的金额。
3、课题分离。
理想的情感关系:当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很多父母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虚荣又或是支配欲。阿德勒心理学并不崇尚放任主义,放任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理想情况应该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亲子关系中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的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那种信赖关系。毕竟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课题分离是不是把人孤立了?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一个入口。其目的并不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行切断让自己陷入孤立,而是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好的人际关系是触手可及,但又不踏入对方的领域,保持这种适度的距离非常的重要。课题分离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于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比较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在剥夺孩子的课题,反复干涉的结果会使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接面对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的困难。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容易。生活是自己的课题,按照别人的要求把自己课题托付给了别人,即便会有各种不满,但风险可能更小,错了,责任在于别人,不是自己不行。但是个人的想法都带着自己的狭隘,主观和变化性,如果时常看着别人的脸色,不敢拒绝,唯唯诺诺最终容易什么都做不到。
课题分离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却可以改变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物,拿出改变的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是一种智慧。广为流传的尼伯尔的祈祷文这样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4、共同体的感觉
共同体的感觉要从三个方面获得:接纳自我,信赖他人、社群贡献。对伙伴、他人及与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社群贡献。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认为过度牺牲以适应社会的行为并不可取,并对给予警告。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者行为对共同体有意义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劳动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贡献参与,体会我对社会是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阿德勒的心理学所提倡的行为目标,第一:自立,第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第一,我有能力的意识,第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自立与我有能力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则是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有关。
正是因为自我接纳,才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受伤,背叛,才能够勇于去尝试各种事情,正是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视他人为伙伴,能够做到他者贡献,正是因为他者贡献,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越发做到自我接纳,这是一个轮回。阿德勒心理学,如果要学会,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习20年,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加上10年30岁才能学会。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人们寻求认可的理由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人们想要喜欢自己,想要感觉自己有价值,为此就想要拥有我对他人有用的贡献感,而获得贡献感的常见手段就是寻求他人认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他人认可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很难幸福也很难成功。这就好比中国啤酒的故事,一味地讨好顾客,要便宜,要多样,要促销,当厂家为了满足这些条件而牺牲口感之后消费者又离他们而去了。人生注定只能对某几个方面负责,想要面面俱到,照顾所有人,将注定失败。课题分离想要最重的一个感觉是,我们彼此不一样,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体的感觉,我们有一个social interest,我们要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他人的短暂认可可以让人感觉良好,但是不要沉迷,我们彼此都对自己负责。
三、把握好现在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就是社群贡献获得贡献感。按照这个方向上去设计自己的人生,不过不要去将太多期望放在将来,希望达成某个目标之后才能幸福。人生不是发射火箭,万事俱备之后点火上升,人生应该是开车上路的旅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加速,刹车,转向。过度放眼未来很难做好现在也很难拥有将来,专注现在,享受现在,享受过程,享受旅途的风景,相信最终得我们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